北方的安東尼從東南方向迂回南下的同時,南方的愷撒從東北方向迂回北上。兩人都為了盡早會師而拚命提高速度。因此,他們趕在龐培大軍幹擾前就成功會合了。此時是公元前48年4月3日,愷撒的兩撥軍隊在第二撥登陸後一周成功會師。
愷撒已經和兩地相隔了三個月沒見的部下會合了,這不是出於幸運之神的眷顧,也不是出於自己的創見,而是來自敵人的賜予。
龐培得知敵人已成功會師之後,非但沒有發起挑戰,反而下令全軍撤退。於是在兩天後,他又重新構築了新的陣營等待愷撒。這次的位置在阿普斯河稍北的地方,距離補給基地都拉斯更近的基努斯河河口附近。這裏是海陸的交通要道,既可以通過埃格納提亞大道,也可以從海上聯絡都拉斯,是個適合“等待”的絕好地方。龐培在這裏靜待從敘利亞過來的梅特魯斯·西庇阿的兩個軍團。
會師後,愷撒這邊的狀態也並沒有得到突然扭轉。軍糧補給要從布林迪西送來的話,需要一天的航程,而且最終他們也不得不放棄這一希望。因為放手讓愷撒的第二撥士兵也登陸的龐培,正在集中力量破壞愷撒的軍糧補給。
首先,停靠在奧瑞克斯港的愷撒的剩餘船隻,被龐培的長子格涅烏斯率領來自埃及的50艘戰船前往擊破了。接著,依然是在他的指揮下,船隊擊毀了在寧法姆港停泊的安東尼和第二撥士兵們乘坐的船。由於春天到了,龐培的船隊可以連續出動,外加海上的風暴幹擾,愷撒和意大利之間的補給線被全麵切斷。
事已至此,唯有在當地籌集糧食了。不僅要大力發動士兵籌糧,連愷撒自己也不得不出動了。在這種萬事皆不足的狀況下,愷撒與舞台不斷擴大的龐培在希臘對決,拉開了第二階段的帷幕。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長達三個月的戰爭,史稱“都拉斯戰役”。
都拉斯戰役
允許愷撒軍隊會合的時候,龐培已經有了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愷撒也是如此。持久戰對愷撒頗為不利。他曾下令在西西裏和法國南部建造的船隊,也沒有靠近亞得裏亞海的報告傳來。他簡直就處於無一船可用的狀況。從意大利來的補給也沒法期待了。反觀龐培這邊,他不僅儲備了充足的糧草,還牢牢掌握了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
為了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與“等待”的龐培相反,愷撒決定發動“進攻”。兩軍會師後,愷撒立刻掉頭追擊原本在身後追擊自己、後來轉為撤退的龐培。兩天後,他追上了龐培,並對其提出了戰爭的挑釁。在總司令的帷幕上掛起紅色的短上衣,就意味著宣告挑戰。但是,形勢有利於打持久戰的龐培並沒有應戰。如此一來,愷撒也唯有改變戰略,考慮進行持久戰。
在會師之後,他將手中的10個軍團和1300名騎兵分成兩股,其中每一股又分成三隊。命令三隊人馬集中攻擊希臘東、中部地區。
第一副總指揮多米提烏斯率領2個軍團和500名騎兵,前往馬其頓。
隆基努斯率領1個軍團和200名騎兵前往色薩利。
撒比努斯率領5個大隊,也就是二分之一個軍團和少數的騎兵,前往埃托利亞。
這樣算起來,總共三個半軍團與700名騎兵,承擔的任務一是獲取軍糧,二是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三是確認接近中的梅特魯斯·西庇阿的兩個軍團已到達何處,並對其實施阻攔。
第一個任務,換句話來說,就是“減少吃飯的人數”。雖然兩軍會師喜不自禁,但是軍糧所需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