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烏比人傳來的情報,日耳曼民族中最強的斯貝比人,得知愷撒渡過萊茵河之事,已撤退到黑森林深處。愷撒達成渡河目的後便決定回高盧,而之前所架設的橋在渡過之後被就毀掉了。
多佛爾海峽
羅馬軍架橋進攻日耳曼的影響頗大,而就在那年接近夏末時,愷撒又決定再嚐試一次惹人好奇的進攻——率軍越過多佛爾海峽,進攻不列顛。
進攻不列顛的理由是在高盧戰爭中常有不列顛人的支援,愷撒認為有必要切斷這個支援。但愷撒並不將隔多佛爾海峽而居的不列顛人,看成與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一樣。羅馬軍渡萊茵河是對日耳曼人與高盧人的威懾,而渡多佛爾海峽進攻不列顛則考慮將其納入羅馬霸權之下。愷撒如此書寫這年後半年的決定:
真正的登陸上島(愷撒已經知道英國是個島了)光考慮季節是不夠的,還要了解當地居民的性格、地勢和港口等。調查這些高盧人也不知道的事項,才更有助於進攻。
愷撒利用商人為情報來源。然而提到不列顛,連哪裏有生意可做就往哪裏去的商人,也隻知道是與高盧相望的坎提烏姆(現在的肯特)的地方而已,不列顛全島的麵積、居民的性格以及人口數、他們的戰鬥方式、統治方式、大船可以靠岸的地理位置等一概不知。公元前1世紀的英國,是即使商人也無法通行的遙遠土地,因此愷撒隻好靠自己實地調查了。
但與以日耳曼為對象的兩次渡過萊茵河的大勝仗不同,愷撒與不列顛人並無直接交戰的經驗,因此無法期待以之前的勝利威懾敵方。而為了避免不明情況的冒險,愷撒派出一位能勝任這項工作的部下波爾歇努斯前往偵察。愷撒則利用等待偵察結果的時間,進軍現位於法國最北部地區的摩利尼人之地,因為由此地越過海峽登陸不列顛距離最近。愷撒所穿越的這個海峽後來被稱為多佛爾海峽。如果當時的羅馬人有建造海底隧道的技術,就愷撒的意圖來看,他會毫不猶豫地挖掘海底隧道。因為愷撒進攻不列顛與渡萊茵河不同,並不是示威宣傳。前去偵察的波爾歇努斯從船上觀察不列顛島,盡力搜集有用的情報,五天後就返回了。於是愷撒開始集合登陸作戰時的必備船隻。
在準備進攻不列顛船隊的期間,不列塔尼亞諸部族派遣使節前來,並願意提供人質來表示承認羅馬霸權。愷撒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在使節帶著這個答複歸返不列塔尼亞時,愷撒讓兩年前他所信賴的、曾經是部族首領的高盧人寇米烏斯與他們同行。寇米烏斯的任務是告知大家愷撒即將發動對不列顛島的進攻,希望諸部族能站在羅馬這邊。而非常幸運的是,住在不列塔尼亞出港地的摩利尼人都誓言服從愷撒。於是愷撒在渡多佛爾海峽時也就能毫無後顧之憂了。
愷撒第一次遠征不列顛,準備了下列規模的軍團:隨行的有第七、第十二軍團,再加上騎兵。運輸考慮首先由80艘運輸船負責運送2個軍團,從高盧戰役開始就在愷撒指揮下戰鬥的這2個軍團老兵,才1萬人。依照愷撒所說,他並非真的要遠征而是要作調查。8個軍團中有6個留在高盧,有必要將他們留下是為了防止渡過海峽之後無法返回。6個軍團都被派往重要地點。軍團長魯弗斯率領半數軍團防守出港地的周邊。軍團長薩比努斯與同僚科塔率領剩下的半數軍團,負責鎮壓住在現在比利時的一部分摩利尼人與梅那庇人,目的是要熟悉海洋生活的他們,斷絕妨害羅馬軍渡過多佛爾海峽的念頭。
愷撒自己也沒有寫明他們是從何處出發的,也許是由摩利尼人使用的港口,高盧語為內側港之意的伊提烏斯港吧。古代是這樣推測的,但也並非絕對如此。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既不在現在法國的布洛涅,當然也不是敦刻爾克,也不是距離最近的加來。羅馬人並非基於地勢的考慮而選擇出港地,他們隻是利用高盧人所使用過的現成港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