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並向各部分輸送血液的心髒要向頭部及四肢發出“建議”,所以它是事實上的議決者。就算有人反對,畢竟有前護民官在這一機構中。而且,在對待反對派的問題上,元老院從不掉以輕心。一旦反對聲強烈,正麵衝突有可能對自己不利時,元老院會暫時退讓一步。
羅馬人的靈活性遠遠超過生意人威尼斯人。在羅馬,擔任過執政官的人當選財務官,就會做好財務官的工作。沒有人會認為曾居高位的人從事較低職位的工作是丟臉的事。無論在政界還是在軍隊都是如此。
這就是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如果說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那麼這種說法並非言過其實。
隻是這樣的機構隻能在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寡頭政體國家中才能發揮出作用。像雅典這樣的直接民主政體國家,像現代眾多國家那樣的議會製民主主義國家,這種機構幾乎難以生存。如果一定要讓它存在,那麼隻有采用表麵上為民主政體實質卻是寡頭政體的方式。
所謂寡頭政體,不是主權在民。如果是主權在民,民眾就必須有選擇的自由權,因此才會有兩大政黨共存的方式。在少數優秀的人才領導大多數民眾的寡頭政體下,不可能出現政權的交替。
其實,羅馬元老院充分發揮了心髒的作用,現在,它的功績已經成為西洋史的常識。作為上院的名稱,美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都願意留下“senatus”的稱謂。就像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指出的那樣,羅馬在健全的元老院開始發揮作用以後,徹底擺脫了迷惘,勇敢地走上了繁榮之路。無疑人人都會對此心生羨慕。
公元前509年,隨著羅馬進入共和政體,元老院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高。
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實施以後,羅馬元老院開始向體製內輸送更多的新鮮血液,直到公元前44年尤裏烏斯·愷撒實施其改革。
愷撒改革是在公元前1世紀。由於形勢發生了改變,元老院已經失去了心髒的作用。在元老院議事廳,元老院議員殺死愷撒一事頗具象征意義。發生在許久之後的這一事件,表明在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元老院擔負著何等重要的使命。
“政治建築的傑作“政治建築的傑作”
善於從失敗中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掙脫已有觀念的束縛,提高自己,然後再重新站起來。這就是羅馬人的性格。
這不是說失敗是好事。失敗沒有什麼好或不好,失敗隻是失敗。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也就是怎樣對待失敗。
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人入侵,給了羅馬人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
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分裂是何等的愚蠢。正因為羅馬有貴族派和平民派之爭,才會造成被蠻族凱爾特人乘虛而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