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主義的要素

從本質上講,我的哲學觀就是把人看做一個英雄一樣的存在,他的幸福便是他生活的道德目標,創作和生產便是他最高尚的行動,理性便是他唯一的絕對標準。

——安·蘭德

安·蘭德將她的哲學命名為“客觀主義”,並將其描述為在世界上生活的哲學。客觀主義是一種完整的思想體係,它給出了人要體麵生存就必須遵守的思想和行為的抽象原則。安·蘭德最先是借用她暢銷小說《源泉》(1943年)及《阿特拉斯聳聳肩》(1957年)中的主人公,闡述了她的哲學思想。隨後,她用非虛構的作品對這種哲學觀做出了表達。

曾經有人問安·蘭德是否能簡明扼要地概括出客觀主義的本質,她的回答是:

1.形而上學:客觀現實

2.認識論:理性

3.道德:私利

4.政治:資本主義隨後,她用更為通俗的語言表達了上述理念:1.“要想駕馭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

2.“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著它。”

3.“人最終還是為自己。”

4.“不自由,毋寧死。”客觀主義的基本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1.形而上學:“現實和外部世界的存在獨立於人的意識,獨立於觀察者的知識、信仰、感受、欲望或恐懼。這便意味著A即是A,事實便是事實,萬物皆是天成——人類意識的任務就是去認知現實,而不是去製造或發明它。”因此,客觀主義排斥任何超越自然的信仰——以及個人或群體宣稱能夠自造現實的主張。

2.認識論:“人的理性完全能夠了解事實的真相。理性是將人的感官所提供的素材加以識別和綜合的思維能力。理性是人獲得知識的唯一手段。”因而,客觀主義排斥神秘主義(即任何以接受信仰或感覺來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它排斥懷疑主義(宣稱確定或知識不可能)。

3.人類本性:人是一種理性動物。理性作為人僅有的求知方式,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但理性的運用有賴於各人的選擇。“人是一種有意誌感知的動物。”“你所說的靈魂或精神便是你的意識,你所說的’自由意誌‘就是你頭腦思考的自由,它也是你唯一的意誌與自由。(它是)控製你一切選擇的選擇,決定著你的生活與個性。”因而,客觀主義排斥任何一種決定論,排斥人是一種超出人的控製的力量的受害者的信念(諸如上帝、命運、教養、基因或者經濟條件)。

4.道德:“理性是人對於價值所做出的唯一正確的判斷和唯一正確的行為指南。正確的道德標準是:人是作為人而生存——比方說,它是人在天性當中為了要像一個理性的動物那樣生存而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像一個沒有頭腦的殘暴之徒那樣出於一時的生理存活需要)。理性是人的基本美德,人的三個最重要的價值是:理性,目的,自尊。人——每一個人——都是自我的,而不是為了去滿足他人;他必須為了自己活著,既不為他人而犧牲自己,也不為自己而犧牲他人;他必須以實現自己的幸福作為他生命中的最高道德目標,為了他理性的個人利益而工作。”因而,客觀主義排斥任何形式的利他主義——也就是聲稱道德因為他人或社會而生活存在的說法。

5.政治:“客觀主義者道德規範裏的基本社會原則是,任何人都不能以武力從他人那裏獲取價值——比如,任何個人或者群體都無權對他人行使暴力。人們隻有在自衛、隻有在反抗武力的挑起者時,才有權動武。人們之間應該像商人那樣,在自由和互願互惠之下交換價值。唯一禁止人類關係中出現暴力的社會製度便是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一種在認可個人以及財產權的基礎上建立的製度,政府在其中的唯一職能便是保護個人權利,比如保護人們不受武力挑起者的侵犯。”因而,客觀主義排斥諸如法西斯或社會主義等任何形式的集體主義。它也同樣排斥目前主張政府規範經濟、對財富重新分配的“混合型經濟”。

6.美學:“藝術是根據藝術家形而上學的價值取向而對現實進行的有選擇的再創造。”藝術的目的是為了要具體表現出藝術家對存在的根本看法。安·蘭德將她自己的藝術鑒賞描述為“浪漫現實主義”:“我是個浪漫派,因為我所呈現的是人們本該有的樣子。我是個現實派,因為我將他們安排在了此時此地的這個地球上。”安·蘭德的小說作品不是在說教,而是洋溢著藝術的氣息:去塑造一個理想中的人物:“我的目標,最原始的動因,以及主要的推動力就是將霍華德·洛克,約翰·高爾特,或者漢克·裏爾登,或者弗蘭西斯科·德安孔尼亞,塑造成純粹自我的人——而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