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加入航天部門,主持研製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T-7M。中國返回式衛星係列總設計師。曾主持我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樣火箭的研製工作。提出了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莊逢甘:
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50年回國,曆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軍工教授。
1956年8月調入國防部五院,長期從事導彈、火箭、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麵的研究,是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極為重要人物,籌建了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任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委29基地副司令員。
梁守槃: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係航空組,1939年麻省理工學院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2月回國。任浙江大學航空係任教授、主任,哈軍工空軍工程係任教授,1956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授予上校軍銜。
1956年9月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第一枚導彈總設計師。後負責火箭發動機研究、空氣動力試驗和全彈試車工作。
楊南生: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機械工程係,195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先後在長春一汽、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任職。
1964年調入國防部五院四分院,領導了T-7係列探空火箭的研製。領導過多種戰術型號動力裝置的研製項目。“長征一號”末級發動機(固體發動機),返回式回收製動發動機,“東方紅二號”遠地點發動機,某型號兩級發動機等動力裝置的研製。
陸元九:
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獲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到福特汽車公司任主任工程師。1956年回國。中科院自動化所任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後任副所長。1968年調航天工業部。陀螺、慣性導航及自動控製專家。
丁衡高:
195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機械係。任中科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7年到1961年在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光學學院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中國戰略導彈慣性技術奠基人之一。曾主持並參與突破慣性平台係統、儀表及器件的多項關鍵技術。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空氣軸承、三自由度氣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計。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出任國防科工委主任,
宋健:
1953年至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包曼工學院炮兵係研究生,莫斯科大學攻讀數學力學係。他曾領導和主持了中國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的研製,控製論、係統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專家。他是錢學森在工程控製方麵的衣缽傳人,80年代後修訂《工程控製論》,後來出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劉紀原:
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自動控製係導彈控製專業。我國運載火箭與戰略導彈控製技術專家,航天係統工程管理專家。為早期運載火箭控製係統綜合設計和試驗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參與了“兩彈一星”研製,在我國地地導彈采用全慣性製導、改進遠程運載火箭控製係統可靠性等科研攻關中,功不可沒。任過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國家航天局局長。
王永誌: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係,1955年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1957年改學火箭與導彈設計專業。
1961年回國,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運載火箭係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係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對中國航天極其重要,他是錢學森之後的中國航天領軍人物。
李伯勇:
1957年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係。參與仿製“1059”導彈(P2)、預研100噸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主持研製長征係列火箭發動機。先後擔任了火箭副總設計師、長征三號火箭總指揮等職務,任過四川省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等職務。
孫敬良:
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回國後參與火箭的總體設計,不久又轉到了發動機研究所工作。先後參與了風暴一號火箭、長征三號火箭一、二級,做出重大貢獻。主持研製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火箭等的研製。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不穩定的技術難關,液體火箭發動機與運載火箭設計專家。
朱森元:
1949年在中央大學(後改為南京大學)航空係學習,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校研究生院獲副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