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放鬆心情享受書畫王國的視覺盛宴(1)(1 / 3)

王羲之為什麼要以帖換鵝呢

“王羲之為什麼要以帖換鵝呢?”每每聽到這個問題時,好奇的同學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說起王羲之,相信很多同學都知道,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王羲之有一個特殊的愛好——非常喜歡鵝。平日裏他喜歡養鵝和觀察鵝,並通過觀察鵝的叫聲和神態,將其中的感悟融入其書法藝術中。他所寫的鵝字一筆而過,稱為“一筆鵝”。

相傳有一天,他在山陰道上散步,看到許多漂亮的白鵝。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此時道士正在埋頭抄寫《黃庭經》。王羲之上前問道:“我可以代勞一下,幫您抄寫嗎?您隻要送我一隻白鵝就好。”道士知道王羲之愛鵝,笑笑說:“您幫我抄寫了這《黃庭經》,別說一隻鵝了,就是一群都送您也行啊。”這樣,王羲之便用墨揮筆,將一幅《黃庭經》一氣嗬成。道士挑選了一隻上好的大白鵝,裝在籠子裏送給了王羲之。也正因此,這幅《黃庭經》又被俗稱為《換鵝帖》。這事後來傳為佳話,王羲之對鵝的喜愛也被大家所熟知了。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跟王羲之有關嗎

入木三分是指寫字時十分用力嗎?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古人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的。書聖王羲之特別勤奮刻苦,再加上他天資聰穎,所以他的書法冠絕古今,後代的許多書法家都以他為榜樣,後世許多學習書法的人也大都以他的字作範本。

有一次,當時的東晉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不由得讚歎道:“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從此,稱讚一個人的書寫功力深厚就用“入木三分”這個成語了。王羲之能夠把字寫得入木三分,跟他的刻苦是分不開的,同學們也應該學習他這種刻苦的精神。

王獻之為什麼要勸父改體呢

王獻之十五六歲時,曾經對父親說:“古代的章草氣勢不夠開闊。今天我研究了民間書法的妙處,探索了草書縱橫不羈的意趣,不如介於章草和行書之間,走一條與傳統書法不一樣的路,父親大人應當改變書體。況且法無定法,萬事貴在變化發展,傳統的書法也太局促死板了。”現在的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膽識對父親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誌。有一次,王羲之看兒子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但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王獻之的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洛陽紙貴”是因為紙張供不應求嗎

洛陽的紙是不是要比其他地方的紙貴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隻是由於在印刷業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詩歌和文章都是靠讀者手抄,所以當人們需要用大量的紙張來滿足抄寫需求時,就會出現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況了。我國西晉有個文學家叫左思,生於公元250年。相傳左思相貌醜陋,從小天賦並不是很高,他學習過書法和鼓琴,但是都沒有學成。”後來,左思受到父親的激勵後開始發憤讀書,寫得一手好文章。在左思20歲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選入王宮,所以全家都遷往國都洛陽。這使得左思有更多機會接觸上流社會的文人學者,他的創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並最終寫出了傳世名篇《三都賦》。他的作品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先是在文學圈內傳播,後來貴族富豪們附庸風雅,也紛紛加入了傳抄的行列,結果導致洛陽街頭的紙店供貨吃緊,紙張的價格也隨之不斷上漲,於是成就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誰被唐太宗稱為“書法知音”

久聞“天下第一行書”的大名,可你知道這幅作品是誰的代表作嗎?這就要從唐太宗愛好書法說起了。太宗酷愛書法,尤喜王羲之。唐太宗在位時四處收集王羲之書法,得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軸,簽上“貞觀”印鑒,存於唐宮。在眾多書法墨寶中,唐太宗“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於坐側,朝夕觀鑒。嚐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他多次臨摹《蘭亭序》,也讓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臨摹,君臣一道研討。唐太宗還找來拓帖高手,采用雙線勾填法,拓印了多個拓本,使得湮沒了兩百多年的《蘭亭序》,在世間流傳開來。現今傳世的《蘭亭序》,大多是貞觀時期臨摹、拓印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人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該卷簽有唐中宗李顯的神龍年號小印,故稱“蘭亭神龍本”。

“顛張醉素”的故事從何而來

書法史上流傳著“顛張醉素”的傳說,你知道它的由業嗎?其實這四個字指的是兩位狂草書法家——唐代的張旭和懷素和尚。草書在盛唐時代達到最盛。而張旭在眾多擅長草書的唐人中一枝獨秀,蜚聲朝野。張旭的草書變化多端、不可捉摸。有時性情所至,字形便呈現出“顛狀”,大揮狼毫,潑墨淋漓,如馬奔虎嘯、鳳舞龍飛,可謂多姿多彩,人稱“張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