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古代文學體裁(1)(1 / 2)

楚辭是如何產生的

楚辭是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韻文形式。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東方朔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就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楚國有悠久的曆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彙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賦經曆了哪些階段,有什麼特點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具體特點是: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

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樂府詩是由國家音樂機構收集的詩歌嗎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製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

我國的采詩製度有著悠久的曆史。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製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代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很雄厚,於是就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製度,與兩漢一脈相承。北朝樂府民歌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讚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這種淳樸的詩歌風格,文字簡單清新,彌漫在詩裏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純真自然。它是詩歌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象征著文人詩的開始,象征著詩開始追求個性自由和發出個人化的聲音。樂府詩中的詩,可以真正地稱為抒發情懷的詩。

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麵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乃至律絕,都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為什麼把駢文又稱為四六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往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在《哀江南賦》中,一方麵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麵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中唐古文運動以後,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駢文又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