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以扯傷肌肉和扭傷關節最為常見,大致上都是由於肌肉或關節的組織扯裂、內部出血而引致腫脹、疼痛。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采取以下步驟:
1.受傷後應立即休息,停止運動。如在5分鍾內再度運動,而受傷部位並不感到疼痛,就可以放心繼續運動,但如疼痛持續,就得找醫生治療。
2.運動時受傷,可能會發生骨折,須到醫院治療。骨折症狀有:
(1)腫脹部位不能活動。
(2)傷處在數分鍾內腫脹。
(3)傷處劇痛不止。
3.如疼痛不太劇烈,而且腫脹速度緩慢,通常可自行護理,不一定要找醫生。自行護理的方法有:
(1)冷敷受傷部位:把冰塊裝進塑料袋,用椎子敲碎,再用毛巾把塑料袋包好。另一方法是用冷水浸濕布塊,擰幹後敷上。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流血。
(2)用繃帶把冷敷布包紮在傷處上20~30分鍾,因繃帶壓迫血管,可減少出血,但不要綁得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如傷者的手指或腳趾冰冷或刺痛,就應把繃帶解開。
同時,把受傷部位抬到高於心髒的位置,維持30分鍾至1小時,以減少流血。24小時內仍須盡量抬高傷肢。
(3)受傷後的第一晚如疼痛劇烈,可按規定劑量服用阿斯匹林或撲熱息痛。但不應為了繼續參加比賽而服用止痛藥,因為疼痛是重要的警告信號。
(4)疼痛消失之後,至少要過10天才可恢複輕量運動。
(5)如果複原十分緩慢,或者病情一再反複,就應去看醫生。
(二)運動創傷
1.眼部創傷
如果傷者眼圈周圍的軟組織滲血,引致眼圈淤黑,可扶傷者直身坐下,用冷敷布敷眼。
如有汙垢或灰泥進入眼睛,可用手掬清水衝洗眼睛。
2.鼻部創傷
如流鼻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15分鍾,改用口呼吸。如流鼻血超過30分鍾,不要再用此方法,立即看醫生。
3.皮膚擦傷
皮膚遭粗硬的平麵(如地麵)擦傷,應該徹底清洗和消毒。
清洗後傷口內仍有塵垢,就應去看醫生。傷口洗得不幹淨,愈後可能留下難看的疤痕,麵部受傷時更要小心。切勿忽略普通擦傷也可能引致破傷風,受傷後須接受破傷風防疫注射。每10年注射一次。
切勿在傷口上塗過期的軟膏或粗劣的消毒劑,否則會使傷口感染或使組織損壞。
4.腳底起泡時的處理
在運動時,由於穿著的鞋子、襪子不合適或者低劣,或者運動量過大時,都有可能出現腳底起泡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時,不要用髒手撕破或者用未消毒的尖利器具刺破水泡,防止出現感染;可以到學校衛生院或者醫院進行處理;或者以改換合適的鞋子、襪子,適當休息的方式讓其自行消失。
總而言之,遇有意外應保持冷靜,並立即通知家長或老師。家長或老師應學習基本的急救常識,亦要教導較年長的兒童在遇到意外時一些簡單的應對方法,如妥善處理創傷,用清水洗滌傷口,貼上創可貼等消毒防水膠布或紗布,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有較重傷情或不明傷情,應立刻前往診所或急症室診治,不可掉以輕心,以免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