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中旬,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傳出喜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傑弗裏馬西和保羅巴特勒發現了兩顆太陽係外的新行星係統。這兩顆行星體積巨大,至少有一顆行星較為溫暖,上麵可能有液態水存在。這就是說,該行星上具備了生命棲息的必要條件。這一發現首次證實了在太陽係之外還存在著類似太陽係的行星。
馬西和巴特勒的重要工作可能改變天文學的發展進程。同時,探尋太陽係外行星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丹尼爾戈爾丁說“在未來25年中,科學家不僅可以探測到類似地球的新行星,而且還將直接拍攝到這些行星上海洋、大陸和山脈的圖像。”
月球的起源
對於月球的起源,科學家提出三種理論,它們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羅.計劃”卻有助於證明,其中看來可能性最小的理論是最佳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於46億年以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許是從太平洋地區摳出去的。
然而“阿波羅”登月探險的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結構成分差別很大,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假說,即“俘獲說”。他們認為,月亮是偶然闖人地球引力場,而被鎖定在目前的軌道上。
可是,要從理論上解釋這一過程的機製,難度相當大。因此,上述三種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正如羅賓布列特博士所稱:要解釋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釋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有關月震之謎
在人類到達月球之前,科學家們認為“月球是一個死寂的世界”,但是自從“阿波羅”飛船宇航員降落月麵,並在月麵設置了幾台地震儀後他們才知道,月球是一個極其“活躍”的世界。月震發生在我們無法想像的月球深處,震源在月麵下800一1600千米處,這裏離月球外殼已相當遠了。
設在月麵的地震儀曾多次記錄到月震,科學家們把多數月震稱為“微型月震”,根據月震記錄,月球的活動和振動不僅多次反複發生而且有時強度還相當可觀。萊薩姆博士解釋說:“當發生這種亂哄哄的微弱震動時,有時兩小時發生一次,有時幾天後才能平息下來。目前還不知道這種‘成群’震動的震源在哪裏。”
設在月麵的地震儀還記錄到1~9分鍾內傳來的高頻振動,科學家們感到十分困惑,他們推測隻能是月麵的某一區域正發生移動,可是這種高頻振動發生了多次且持續不斷,科學家們的推測似乎並不對6直到今天成千次這種微震仍在發生,可以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萊薩姆博士後來發現在這種振動中有一種獨特的類型,它們發生在月球最接近地球的時候。他認為這是由於這時地球作用於月球引力增強,使月殼產生振動。
有意思的是,微型月震多發生在月麵的裂隙上。所謂裂隙就是月麵上延綿幾百千米的窄而深的溝。不過有的科學家認為月麵上並不存在什麼裂隙。
萊姆博士指出,微型月震和月殼的振動現象與月球內部的熱能並無直接關聯,與其說是月麵火山活動不如說是月殼的變動。這些微震中的大者也在裏氏震級二級以上,而且震源深度不500米。
對月球進行的種種其他研究也表明,在月球的岩石和土壤下存在著一個金屬層。在美國航空航天局有關研究機構召開的第四屆月球科學研討會的專門報告中提到,美國聖克拉拉大學物理學博士卡契斯帕金與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帕爾馬——代亞爾和威廉迪利將“阿波羅”11號和15號設在月麵的磁強計數據與“探險者”35號獲得的數據綜合起來繪製了整個月球的磁帶曲線。他們在一家專業雜誌上撰文說:“根據磁強計的測定,月球上有大量的鐵。月球岩石並不是由非磁性物質構成的,而是由鐵等強磁性物質構成的。這是一種遊離態的鐵。”這一研究結果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他們說,與他們測量到的數值相一致的具有高導磁性的礦物。有一定強磁性的礦物及其化合物都未能發現,由此可以推測,相當於整個月球導磁性的遊離態金屬鐵一類物質,以強磁性狀態存在於月球內殼,而且含量可觀。根據其他資料研究所獲得的結果與此相似。也就是說,緊挨著覆蓋著月麵的岩石的月麵土壤有一個殼層,在這一殼層中存在著為數極大的金屬礦物,在權威的國際月球研究雜誌《月球》上,1971年裏曾刊載了三份研究報告,這幾份研究報告都談到月球內部的金屬層,因而受到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