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的茫茫宇宙中,究竟有沒有生命?究竟有沒有類似地球人甚至更文明的高級外星人?隨著空間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個富有神話色彩的猜測,越來越激勵著人們去探索。對這個亙古未解之謎,目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近,日本著名的宇航學教授佐貫亦男與地外生命學專家大島太郎,發表了有關地外生命的對話,論點新穎,妙趣橫生。
科學家能夠提出地球外有生命,甚至推測存在著比我們更聰明的外星人,是很了不起的。因為有些人會用地球上生命形成與存在的傳統理論來衡量外星球,忘卻了他們之間在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上的不同。
科學家希柯勒教授在實驗室裏創造了一種與地球環境截然不同的木星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成功地培養了細菌與蠘類,從而證明生命並不是地球的“專利品”。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不是按照同一個模式生活的。氧是生物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條件,但是有一種厭氧細菌,就不需要氧,有了一定的氧反而會中毒死亡。高溫可以消毒,會使生命死亡,但海底有一種棲息在14(TC條件下的細菌,溫度不高反而會死亡。據估計,地球上不遵守生命理論而存在的生物有好幾千種,隻是我們沒有全部發現而已。
有些人妄斷地球的環境是完美無缺的,什麼隻有一個大氣壓,溫度、濕度九正常……其實,這些目標是地球人自定的。事實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不一定都生活在“自由王國”之中,它們必須受到各種限製。我們不應該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去硬套外星球,各個星球有自己的具體條件。如果表麵溫度為15——150T的火星上存在著火星人,他們也許會認為在地球這種溫度條件下根本無法存在地球人。
於是,在生理理論的研究領域中,行星生物學應運而生了。它主要研究地外各種行星的自然條件是否存在適宜於這些環境條件的生物,地球生物是否可以移居到地外星上去,以及發現行星生物的新方法。因為生物往往具有一種隱蔽的本能,即使存在也不一定能輕易被發現。例如,地球空間中存在著許多微生物,但又有誰能用眼睛去發現它們呢?目前,對火星、金星、木星等的探查工作剛剛開始,斷言這些星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似乎為時過早。
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深化及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提出在地球以外的星體上存在生命甚至高級文明社會的問題不足為怪。科學家們為好奇心所驅使,極力想探索出個究竟來,於是在二十多年前就產生了尋找“地外文明”的科學探討方向。
在地球以外廣大的宇宙中是否有智慧生命的問題上,科學家們分成了兩大派。一派說,既然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個最普通的行星,那麼有智慧的生命就應當廣泛地存在和傳播於宇宙中。另一派卻說,盡管生命可能在宇宙中廣為存在和傳播,但能使單細胞有機體轉變成人的進化過程所需的特定環境出現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因此在地球外存在的智慧生命就不大可能了。就科學的發展來看,這樣的爭論是正常的、有益的,而且會推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外星人的傳聞日益增多,不管男女老幼,對此都很感興趣。除了我們地球的人類之外,其他天體上到底有無類似人的生命?這個問題已成為當代科學的第一大謎。
為解開此謎,1987年10月,世界上有69位著名科學家聯合發出呼籲:要求對外星智慧生物進行世界性的探索。
宇宙是什麼?應該怎樣解釋宇宙。《漢語詞典》上對宇宙的解釋是這樣的“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為宙簡單來說,宇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
宇宙是怎樣演化的呢?
中國古代有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西方對宇宙來源的解釋是依據《聖經》上的記載:“一代消逝了,另外一代降臨了,但地球是永恒的……過去是什麼將來還是什麼;過去被做成什麼樣,將來還是什麼樣,世界上沒有任何新的東西。”這種思想在西方比較普遍。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深受此思想的影響。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之後,與他同一時期的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把它應用到了宇宙上。研究結果表明,根據相對論理論,宇宙是動蕩不止的,要麼膨脹,要麼收縮。為此,愛因斯坦修改了自己的理論,使“宇宙重新靜止下來”。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失誤,後來愛因斯坦曾遺憾地說:“這是我一生中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
這之後,俄國的科學家對愛因斯坦的理論作了某些修正,他們的計算結果表明,宇宙可能周期性地處於收縮和膨脹之中,它也可能無限製地膨脹下去。
接著,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大倍率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宇宙確實是膨脹著的。
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1875一1969)通過儀器也探測到我們太空中多數星係中顯示著明顯的“紅移”現象。這意味著它們是背向地球運動的。由於每一顆恒宇宙收縮抑或膨脹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