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1 / 2)

1.動物界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約占世界野生動物種數的10%左右。複雜的地形、多樣的氣候、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大動物地理區在我國交會、未遭受第四紀冰川覆蓋,這些是形成我國野生動物多樣性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國瀕絕野生動物的獸類有128種,占保留獸類的25.6%;鳥類183種,占我國鳥類的14.6%;爬行類96種,占我國爬行類的24.6%;兩棲類29種,占我國兩棲類的10.4%。對野生動物過度的捕獵和對野生動物生活環境的破壞,是造成我國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主要是通過對野生動物物種的保護、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法律保護等途徑來實現的。

2.我國瀕臨滅絕的動物

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現僅分布在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使其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現存大熊貓總數僅僅1000隻,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金絲猴:中國的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滇金絲猴數量僅千餘隻,黔金絲猴數量才700多隻,川金絲猴分布在四川、陝西、湖北以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它們的生命都因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而受到威脅。

白鰭豚:白鰭豚是我國長江中下遊的特有水獸,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比大熊貓更古老而稀少。白鰭豚曾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已瀕臨滅絕。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汙染都對這種動物構成了威脅。

華南虎:華南虎原為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但目前華南虎正瀕臨滅絕,野外數量約20隻。人工飼養下的50隻近親現象嚴重,退化十分明顯。華南虎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朱鹮:朱鹮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7隻朱鹮,轟動了世界。二十世紀初,朱鹮在我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高度瀕危、甚至滅絕的厄運。

褐馬雞:褐馬雞是一種產於我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是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鱷:揚子鱷是我國唯一的鱷種,也是從遠古北方遷徙過來的僅存的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由於長江下遊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銳減,但人工繁殖相當成功。

黑頸鶴: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中神聖的大鳥。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到不丹越冬。近年,隨著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幹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麵臨喪失家園的威脅。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黑頸鶴也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藏羚羊:藏羚羊是我國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又名“一角獸”。目前,我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隻,但年複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已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四不象”是麋鹿的俗名,一級保護動物。它是我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我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在歐洲。1985年首批回歸我國38頭,至2001年初,已經繁殖增加到1300隻。

另外,草原陸龜、大鯢、蜂猴以及中華鱘等動物也都處在瀕危狀態。

草原陸龜(爪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背甲長12~16厘米,寬10~14厘米;頭部與四肢均呈黃色,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後有一叢錐形大鱗。

它也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海拔700~1000米的黃土丘陵地,常在蒿草繁茂、土質濕潤、螺殼較多的陰坡凹地棲息。

蜂猴又叫風猩,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因此又稱為懶猴,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在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麵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大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3.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

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適應,隻要條件不變,它們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曆程也是緩慢和逐漸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