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懷恨在心,在生物實驗用的試劑、耗材方麵故意為難劉凡,劉凡也不在意,問雷明智借了試劑和耗材,利用現有儀器驗證自己的實驗想法。
《自然》作為頂級期刊,審稿流程的初審速度飛快,一般一個禮拜就會有初審結果。劉凡投完稿的第三天晚上,就收到了《自然》的初審意見。
《自然》期刊編輯部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非常認可劉凡的論文結論,認為是對現有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但是論文長度過長,希望作者把論文壓縮到一萬字以內,或者改由《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刊登出版。
《自然》期刊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術刊物,可謂是寸字寸金,每一期的每一頁版麵都競爭十分激烈,要《自然》刊登一片五萬字的文章,確實很有難度。《自然—生物技術》期刊是《自然》雜誌的子刊,也是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刊物,但是影響力顯然遠不如《自然》。
在修仙界,劉凡有豐富的與期刊編輯打交道的經驗,知道這些期刊編輯也是欺軟怕硬,不能慣著,直接一封電子郵件過去表明自己的態度:
《自然》雜誌編輯部,您好!
本文作者非常讚同編輯部的第一條看法,本論文是對現有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但作者不同意壓縮論文,也不同意改由《自然》期刊的子刊刊登。作者要求本論文一字不改的獲得全文刊登。
另外,作者在投稿《自然》雜誌的同時,也給《科學》雜誌編輯部發送了本論文的摘要,《科學》雜誌編輯部看了摘要後表示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刊登本論文。
由於作者的個人偏好,首先選擇了投稿《自然》雜誌。希望《自然》編輯部能夠在本郵件發出後的24小時內給於答複,24小時後,作者將認為雙方協商失敗,改為聯係《科學》雜誌編輯部。
祝好!
由於存在時差,劉凡知道自己這邊是晚上,而《自然》雜誌編輯部正是在上班的時候,應該很快就能看到郵件。
劉凡在實驗室發掉郵件,心情舒暢的回寢室睡覺。
第二天早上七點,劉凡還剛剛起床,電話就響了,一看竟然是來自英國倫敦的電話。
“您好!請問是劉凡先生嗎?”電話裏響起一個倫敦腔英文口音的男聲。
“您好,我就是劉凡。”劉凡用流利的英語回答。
“我是英國《自然》雜誌編輯部的史密斯編輯,我是您投稿的基因剪刀論文的專屬編輯。”
果然是《自然》雜誌編輯部的電話,對方估摸著劉凡這邊剛剛起床,就急不可待的打來了電話。
劉凡一邊應著電話,一邊打著哈欠起床:“史密斯先生您好,非常高興認識您。我的意見已經發給貴編輯部了,有結果的話通知我就可以。”
史密斯答應著劉凡:“劉凡先生,我這不是趕著24小時內給您答複呢。”
“劉凡你一大早說什麼鳥語,擾人清夢啊。”夏浩正睡的迷迷糊糊,在床上翻了個身嘟囔著。同寢室的夏浩和師樂正在睡覺,東海人徐景春在校外租了房子,已經搬出去住了。
劉凡也不理兩個室友,飛快的傳完衣服出了寢室。
史密斯正說著:“收到您的郵件後,我立刻詢問了兩位基因編輯領域專家的意見,一致認為您的基因剪刀技術是一種革命性的基因技術,而且您的論文數據和圖片詳實可靠。”
“我立刻請示《自然》雜誌主編,啟動了論文錄用緊急程序,經過雜誌編委會討論,同意全文接受您的論文。”
劉凡在心中喊了一聲yes,這篇論文為什麼長達五萬字,就是為了對“基因剪刀”技術進行詳細闡述,一篇頂級的優秀論文,必須要有充分詳實的實驗流程和數據結果。
“太好了,我相信這篇論文會對基因編輯領域產生非常積極的意義。”劉凡對著電話說。
“劉凡先生,您還需要提供論文版權協議等相關材料,模版已經發給您了,請您盡快回複我,以便加快論文發表,這麼好的論文必須要盡快見刊。”史密斯掛斷了電話,聽得出來史密斯作為《自然》雜誌編輯,能夠收到這樣一篇擁有無窮潛力的文章也是非常興奮。
作為學術期刊編輯,在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正文後麵,是會署有責任編輯姓名的。史密斯作為“基因剪刀”論文的編輯,同樣會隨著“基因剪刀”技術的成功而在出版界名聲大噪。
但是讓史密斯想不到的是,劉凡在“基因剪刀”技術中還埋了一個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