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人有句老話,叫做“南門外的‘地方’代管八裏台子”。這句話的含義是指責某人管事管得太寬了的意思。其實,南門外的“地方”,確實是連八裏台也管。八裏台子就是現在衛津路的八裏台,其名稱來源是:從城裏的鼓樓開始,到南門外大街的南頭,也就是南營門的地方,一共五裏地。再往南走,每隔一裏地,有一個高台,上麵有一個路標,六裏、七裏、八裏,因為路標立在高台上,所以又叫六裏台、七裏台、八裏台。因為當初從南門外到南營門沒有幾個莊子,大的有菜橋子、炮台莊、萬德莊幾處,再往南就沒有多少戶人家了,所以官府就叫南門外的“地方”把南營門外的幾個台子代管起來。
“地方”是封建年代的一種編製,是朝廷設置的一個最底層的小官,這個小官過去叫保正,後來叫地保,再後來就叫“地方”了。這個小官是拿著官府的俸祿,幹著上傳下達的事情。比如:官府要叫老百姓納什麼捐、交什麼稅、出什麼工、服什麼役,他就把這事下達給老百姓;如果在他管轄的地區出了搶劫案、殺人案,或是遭了災、受了難,他也必須及時地上報給官府。別看“地方”的官職不大,可還不是一般人能稱職的,因為,任命“地方”還有許多條件,一要身強力壯膽子大,二要熟悉地方民情,三要粗通文墨,四要懂得官府對“地方”要求的一些知識,缺一不可。
要印證“南門外的‘地方’代管八裏台子”這句老話,筆者在這裏舉一個“借火”的故事來說明。在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登基的那年,南門外的“地方”叫胡四,家住在炮台莊,為人憨實厚道,有責任感。一天,快到後晌午了,有人告訴他說,八裏台樹林子裏有一個吊死鬼。他聽了後,立刻就奔向了八裏台,到樹林子一看,果不其然,在道邊的樹上有一個人上吊死了。他詳細觀察了周圍情況,立即折身向北門裏府署街的縣衙跑去。這一去一回再跑到縣衙門,天就快黑了,縣官叫他先回去把死人看好,明天縣衙派人去驗屍。胡四懂得這是一起人命案,要保護好現場,於是回到家好歹吃飽了,帶上一根麻稈香,就奔八裏台去了。麻稈香,現在的年輕人未見過,可在一百多年以前這可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點火材料。它是用麻稈剝去外麵一層麻皮,把用膠水和好的鋸末糊在麻稈上,點燃之後放在一個架上或是插在一個圓窟窿裏,這根香可以燃燒多半天不滅,後來,雖然有了火柴,可是這種香在偏僻地區還仍然使用。
閑話少敘,書歸正傳,還是說胡四吧。他來到死人上吊的地方,把麻稈香擩在死人的手裏,然後用火鐮點著了,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作個記號,一旦夜裏醒來不用起身,看見火頭就放心了。把這項工作做好後,他找了個平整的地方就躺下了。因為這時是夏天,端午節剛過去幾天,天氣熱,他又跑了幾十裏的路,也累了,躺下後,不會兒就睡著了。
就在他剛睡著不大工夫,從北邊來了一個人,三十多歲,是個瘦子,在李七莊住。白天去城裏辦事,辦完事在南門外大街的久樂天澡堂子洗了個澡。因為泡得舒服,出了池子躺在床上睡著了,等醒來時已經夠時候了。因為天已經太晚了,就忙著家趕。可是,這個人有個毛病,一時離不開旱煙袋,當他過了南營門時,想抽煙,當他把煙袋鍋子裝上了碎煙葉想點時,打火的火鐮沒了,沒有火鐮打不了火,煙也就沒法抽了。他一邊走著一邊捯小花,最後想起來是在澡堂子抽煙時把火鐮忘在桌子上了,回去吧,來回又耽誤好長時間,於是自認倒黴,回家再抽吧。於是又往前走,當他走到八裏台那片樹林子時,突然發現道邊上有一個紅紅的火頭,他一看就知道是麻稈香的火頭。
在過去的那個年代裏,凡是通衢大道每隔十裏八裏就有一個茶鋪式小屋,是供人們歇歇腳,喝點茶水的地方,都備有麻稈香方便抽煙的人。這個人他應知道這兒沒有茶鋪,可能是看見了火,煙癮給勾上來了,所以也未琢磨。把那裝好了煙的煙袋鍋子拿出來,緊走幾步,衝著那有火頭的地方客氣地說:“勞您駕,借個火。”他也不問對方是否答應,伸手把麻稈香拿了過來,對著煙袋那個銅鍋子,點上了。點完後把麻稈香往前一遞,一邊遞一邊說:“謝謝您啊。”他把話說完,一看沒人言聲,因為他借火點煙,把香送回,一直低著頭,一見沒人回聲他才抬起頭來,可一抬頭,可了不得了,他隻見兩隻懸空的腳在他的眼前,他再抬頭往上一看,可把他給嚇壞了,原來是一個吊死鬼。就在這一瞬間,腦袋“嗡”的一聲,仿佛頭發都立起來了似的,他跟著就喊了一聲:“哎喲!我的媽呀!”這喊聲都轉了音啦。隨著喊聲扭過頭就跑了,跑是跑了,可那麻稈香還在他手裏攥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