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鬧死了建寧王,後在李輔國的協助下,鬧死了唐玄宗。這一次,她要鬧的人,卻匪夷所思。
——是誰?
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居然是自己的長期合夥人、政治夥伴,太監李輔國。
古人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話容易讓我們誤以為:小人和小人在一起,就能臭氣相投、相處融洽。
事實上,很多時候,並非如此。比如張皇後和李輔國,他們一度合作得十分愉快,情同手足。
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政治,尤其如此,時間長了,彼此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必然出現矛盾。
最初,李輔國巴結張良娣,是想通過張良娣,討好唐肅宗,好讓自己爬得更快。如今,自己大權在握,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太上皇都被自己整死,自己和絕種的皇帝無異——若有子嗣,想必早就篡位了。這種形勢下,他還巴結張皇後?笑話!皇帝他都不放在眼裏,還能忌憚你個破皇後?
沒有我,能有你的今天?張皇後對李輔國的目中無人,十分憤慨。
和李輔國之間,一場血戰,不可避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張皇後親生兒子已死,斷了爭奪太子之位的念頭 。於是乎,曾經對太子李豫(即李俶,後改名)的痛恨,也消失殆盡了。
她主動把太子叫來,道:“李輔國禍亂朝綱,把持朝政,甚至逼死太上皇(其實她也是幕後操縱者之一),罪不可恕。他所忌憚的,隻有你我。如今,皇帝已到了彌留之際,必須及早動手,鏟除李輔國這個禍患,否則,後患無窮!”
李輔國禍害國家,太子豈能不知。可惜,這個太子,也是瞻前顧後,軟弱無能,遂道:“李輔國是該殺,可是,此事還要稟告皇帝。萬一有變,驚動聖上,導致病情加劇,同樣不妥!”
張皇後不屑道:“既然不願,那就算了,你回去吧!”
皇後並未罷手,找來了唐肅宗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係商量。李係對李輔國也是恨之入骨,痛快答應。
可惜,張皇後找錯了人,找了個莽撞小子。
這個李係,缺乏鬥爭經驗,犯了致命錯誤。
李輔國太監出身,在皇宮太監中間,很有背景,也很有影響,處處有耳目。越王李係無視這一點,居然從皇宮的太監中間,挑選了200名精明強幹的,準備政變,殺死李輔國。
李輔國很容易就得到了情報。李係,你這不是找死嗎?
沒等他們動手,李輔國的手下,已經先下手為強。越王李係等人,悉數被抓。張皇後聽到消息,嚇壞了,跑到唐肅宗床前,企圖利用唐肅宗尋求保護。
李輔國早不把奄奄一息的皇帝放在眼裏,帶了幾十兵士,硬闖肅宗殿中,活生生把張皇後拉扯出去。
唐肅宗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又驚又嚇,急火攻心,一口氣上不來,當場嗚呼哀哉。
沒過幾天,張皇後也被活活勒死。一雙苦命鴛鴦,先後命赴黃泉。
從“良家婦女”張良娣,變成了“小太妹”張皇後,張氏的一生,的確令人唏噓。
太上皇死了,皇帝、皇後也死了,李輔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權力第一人”,和三國時代的曹操,差別不大。隻可惜,他是個太監,沒有兒子,因此,他並沒有做皇帝夢。
太子李豫繼位,這就是唐代宗。
在唐代宗麵前,李輔國更加飛揚跋扈、目空一切,甚至連尊稱也免了,以“郎君”稱呼皇上。如此行徑,引發眾怒。唐代宗固然軟弱,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一國之君!
對付小人,唐代宗用了小人的辦法:派出刺客,悄無聲息地把李輔國給宰了。宰了之後,還裝模作樣地“立案調查”。查來查去,自然是個無頭案。李輔國沒有子嗣,死了也沒人追究。加之安史之亂徹底平定,大唐度過一劫,總算又緩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