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貴妃絕戀 (4)(1 / 3)

計議已定,她密令心腹,搜羅太子罪狀。

兩個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就是她的女婿,鹹宜公主的老公楊洄,另一個,就是拚命巴結、尋找靠山的大奸臣李林甫。

太子李瑛,畢竟年輕,果然被抓住把柄。

那時候,李瑛因為母親去世,武惠妃橫行霸道,自己無力抗衡,難免牢騷滿腹。和自己關係很好的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人經常湊在一起,喝酒解悶。

酒壯膽氣,難免說些氣話,甚至大罵惠妃。

一次,幾個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湊到一起,又是胡吹海侃,大罵了武惠妃一通,恰被李林甫聽見。李奸臣不露聲色,回頭轉告楊洄,楊洄添油加醋,向武惠妃彙報。

武惠妃正愁沒這樣的線索,暗自得意,醞釀了一下感情,滿麵愁容,去找老公:

“老公啊,您還是把我廢了吧。您不廢我,將來太子登基,也會把我廢掉,晚廢不如早廢,早廢還能保命……”

繪聲繪色、聲情並茂、添枝加葉,表演一番。

玄宗勃然大怒:“太子本就不是嫡出,反了不成!明天就廢了他!”

他是真的這麼想。武惠妃沒做成皇後,廢了李瑛讓李瑁做太子,正好補償一下。

不過,太子廢立,比皇後廢立更重要。皇後的問題,就是皇帝換老婆,畢竟還有點“個人問題”性質。太子就不同了,那可是皇位繼承人,國家二號人物,馬虎不得。

程序必須走:討論。

著名詩人、宰相張九齡,堅決反對:太子沒什麼過錯,憑什麼廢?我不答應,全國人民不答應!於法無據,於理不通!

辯不過大臣,唐玄宗又一次敗了。

唐玄宗敗在麵子上,武惠妃敗在了心裏。

總結經驗,她發現,太子的問題比皇後更難辦。外部勢力,必須強大,朝廷重臣,必須瓦解。

她企圖拉攏張九齡,和當年武則天拉攏長孫無忌,如出一轍,結局也一樣:碰了釘子。

好,不吃軟的,就來硬的,先禮後兵。密令李林甫,尋找機會,扳倒張九齡。

李林甫作為大唐二號奸臣,自然有些功夫;張九齡生性耿直、瀟灑、飄逸,不屑與這幫人為伍。在李林甫的鼓噪下,唐玄宗越來越昏庸,張九齡的官,越做越小,終於遠離朝廷,遠離了政治中心,做他的詩人去了。

搬走了這座大山,武惠妃密令女婿楊洄,明槍不夠,還要再放暗箭!

楊洄一肚子壞水,密奏唐玄宗,說太子聯合鄂王光王,企圖造反。可惜,壞水有了,壞招不足,玄宗看了,將信將疑,把密奏扔在一邊,沒當回事。兒子都信不過,自己這個皇帝還有什麼當頭?

——這時候,唐玄宗還是清醒的。

讓他昏迷的,是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這人的壞,非一般人可比,非一般的奸臣可比。

這個奸臣,絕對不一般。

楊洄見唐玄宗遲遲沒動靜,知道計劃又要泡湯,情急之下,來找李林甫。

李林甫蛤蟆眼一閉,嘴巴撇了撇,道:“皇帝對你的奏折,壓根兒就不信。他不信,怎會動手?”

楊洄緊張地問:“那可麻煩了。時間久了,再懷疑我誣告,我可就毀了。”

李林甫冷笑道:“哼,這點小事難得倒你,難不住我。隻要你保證,在武惠妃麵前多保舉我,讓皇帝相信你的奏折,易如反掌。”

楊洄大喜過望,道:“一定,一定。您快點支招吧。”

一番密謀之後,楊洄把李林甫的計策轉告武惠妃,武惠妃大喜。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一天,太子李瑛突然接到命令,說皇宮最近鬧賊,讓太子和鄂王光王帶上兵器,保衛父皇。

事情有點蹊蹺。堂堂皇宮,難道對付不了幾個蟊賊?但命令來自皇宮,三個人以為是皇上的旨意,不敢妄加懷疑。父皇有危險,做兒子的豈能不管?三人穿戴盔甲、帶了兵器,來到皇宮。

卻是羊入虎口。

剛到皇宮,武惠妃早派人稟告玄宗,說三人串通謀反,兵甲入宮。

玄宗當初看到楊洄密奏,沒當回事,現在聽人這麼一說,不由重視起來,命人查看。一查,果不其然:盔甲在身,兵器在手,有何話說?

三人連分辯的機會也沒有,被抓了起來,廢為庶人,隨後被逼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