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遊記的出現,在歐洲引起了轟動,通過這本書,他們了解到東方的富饒。1482年,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女王致中國皇帝的書信,帶著一本《馬可·波羅遊記》,開始了一直向西的航行,企圖開辟一條海上通向中國的航路。
“馬可·波羅未到過中國”
1995年,英國不列顛圖書館中國部主任伍德博士查閱了很多資料,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了結論,馬可·波羅並未到過中國。此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也提出同樣的疑問。懷疑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主要有如下理由:
首先,雖然馬可·波羅講述的旅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再從東亞回到西方,但他的經行路線時常中斷,突然跳躍到另一個端點重新開始,順序顛三倒四。所以“雖然現在還有人‘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繼續進行考察,但一些卓越的旅行家在有人向他們詳細詢問時承認,在波斯以遠地區一步不差地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旅行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其次,他在書裏談到的若幹情節明顯地屬於自我吹噓和作假的性質,例如他說自己是元軍攻占襄樊時在前線製造回回炮的人,又說自己曾做過三年揚州城的長官,等等。但遍查揚州地方誌,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馬可·波羅其人其事。
再次,他在中國生活長達17年,為什麼一句也沒有提起關於中國的許多最獨特的事物,例如女人的小腳、茶、長城、筷子,還有漢字,而這些本來應當是最能吸引馬可·波羅本人以及他的本國讀者的好奇心的。
最後,就如前麵已經提到的,中國的漢語文獻數不勝數,但居然沒有一件直接提到過這個傳奇人物。“不見經傳,耐人尋味”,因而使人生疑。
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人,於是把他的遊記看做是由一個講故事的能手和一個三流的通俗傳奇作家合作,根據一本通商指南或導遊手冊之類的讀物編寫而成的世界地理概述,而不是真正的具有行程日記風格的個人遊記。在他們看來,馬可·波羅關於中國的知識與他所宣稱的17年在華體驗是根本不相稱的。
“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證據
應該說,懷疑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些理由全部迭加起來,似乎仍不足以得出明確的“馬可·波羅未到過中國”的結論。畢竟,要一個人在事隔十多年後“原封不動地”把過去的複雜旅程回憶出來,這差不多是一種苛求。另外,他確實在有些地方自我放大,浮誇吹噓(如在襄陽造炮),不過難道我們可以據此而將他的全部敘述視為不可信嗎?但是,馬可·波羅的旅行路線,除了幾次明顯的中斷和插敘,基本上符合元朝政府所設驛站的走向的。
另外,在中國生活了17年的馬可·波羅,對於這個國家裏占據大多數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和習俗,了解得確實很少。不過,它發生在元朝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就又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元代早期,蒙古、色目人的影響具有壓倒的優勢。真正受信任的漢人大多會說蒙古語,從西域到中國來的“回回人”,有些人的母語是與蒙古語十分相近的突厥語,有些人的母語雖然是波斯語,但因為長期被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所統治,也都會說突厥語。所以元初在上層社會裏最重要的交際語言並不是漢語。一個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裏的外國人,對漢語和漢族的文化所知不多,並不見得完全不可思議。
最為重要的一點時,盡管漢文材料中沒有直接出現馬可·波羅的名字,但我們至少有一件史料直接與馬可·波羅的在華事跡相關。這就是元朝向伊利汗出嫁闊闊真公主之事。據馬可·波羅說,伊利汗阿魯渾在他的王妃死後,派遣三名使臣到元朝,要求娶一個與已死王妃同族屬的女人。忽必烈選擇了一位公主讓三名使臣帶回去。公主和三名使臣的名字,分別是闊闊真,阿必失嗬和火者。這與在《永樂大典》
提到的事跡和三人的名字完全符合。
除非馬可·波羅能在西域某地抄到上引漢語的文獻(這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的),他怎麼可能遙在千萬裏之外知道包括已死去的兩位在內的三名使臣的名字?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確實與使臣從中國同行西航。
總而言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仍然是相信馬可波羅來過中國的人占著絕對優勢。意大利人以有馬可·波羅而自豪,在他的家鄉威尼斯建立了研究馬可·波羅的國際中心,1998年9月5日至19日,舉辦了紀念馬可·波羅的盛大活動,模擬了700年前9月7日在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發生的一場海戰。
盡管馬可·波羅來沒來過中國仍然是一個曆史懸案,但還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馬可·波羅遊記,因為它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特別在世界並不太平的今天,越發感到馬可波羅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