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克拉夫主編的《泰晤士世界曆史地圖集》也說道:“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遊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這是文明社會所經受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激烈的遊牧民族的野蠻攻擊,其後果十分嚴重。亞洲全部、歐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性。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改變。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製,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後,歐洲人又能進入中東和東亞了。”

總而言之,蒙古人橫掃全球,既充當了征服者,又充當了人類文明不可匹敵的文化載體。蒙古帝國改變了人類曆史的軌跡,推動了整個世界進入了現代文明時期。

托雷死亡之謎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四就是拖雷。成吉思汗最喜歡的是四子拖雷,最不喜歡的是長子術赤,而術赤在成吉思汗駕崩前就已經病逝了。

在成吉思汗的諸子中,長子術赤和四子拖雷關係交好,而二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則結為一黨;蒙古宮廷的兩黨對立從此形成,成為以後宮廷鬥爭的主線。

在蒙古草原上,自古流行著“幼子守產”的習俗。一個家庭,隻有正妻所生的幼子可以和父母始終生活在一起,並且最終繼承父母的所有財產。拖雷作為勃兒帖皇後所生的幼子,從小就和成吉思汗東征西殺,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如果他做繼承人,是完全符合“幼子守產”的習俗的,而且也可以繼承並發展成吉思汗的事業。

但成吉思汗對四個兒子早就做過分析。長子術赤雖然敦厚善良,但缺乏雷厲風行的剛毅性格,難以成就大事。次子察合台雖然剛毅勇猛,但缺乏虛懷若穀的氣度,難以君臨天下。三子窩闊台熱情豪放,為人處世靈活多智,而且很有城府,似乎找不出什麼缺點。四子拖雷雖然精明過人,可惜年紀太小,難以服眾。

所以成吉思汗破除了“幼子守產”的習俗,選擇了三子窩闊台作為他的繼承人。為了補償拖雷,成吉思汗把一大塊土地和12.9萬軍士中的10.1萬人交給了他,這為拖雷的兒子們以後爭奪汗位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破除了“幼子守產”製,但成吉思汗在遺囑中明確提出要保留由“忽裏勒台”大會來選舉大汗。“忽裏勒台”大會原來是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首領、貴族參加的一種議事會議,早期主要用來推舉首領、決定戰爭等重大問題,到成吉思汗時期則演化為蒙古諸王大會,重要的大臣也可以同時與會。“忽裏勒台”大會的保留,直接影響了蒙古帝國汗位的順利交接,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提供了一個爭奪汗位的合法途徑和手段。

成吉思汗在遺囑中明確了窩闊台的繼承權的同時,也指定由拖雷暫時監國。在他死後,拖雷並未馬上召開“忽裏勒台”大會以選出窩闊台為大汗,而是讓汗位虛懸了兩年多,直到1229年的春天拖雷才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因此,人們很難相信手握重兵又有監國之權的拖雷不會對汗位有所覬覦,何況他本來就是幼子守產製度的合法繼承人。

據史料記載,這期間要求拖雷即位的呼聲也很高,拖雷作了很多工作,才使窩闊台順利地在“忽裏勒台”中被擁戴為大汗。

托雷死亡版本的曆史記載

公元1232年,也就是窩闊台繼承汗位的第四年,拖雷突然在軍中暴死。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

有的說拖雷是被他的三哥窩闊台害死的,有的說是受了巫師的蒙騙而死的,也有的說是得了暴病而死的。究竟哪種說法正確,現在仍是一樁疑案。那麼,就讓我們回歸曆史,在曆史的層層迷霧中去尋找答案吧。

據《元史·睿宗傳》記載:“窩闊台汗四年(1232年)五月,窩闊台得病了。到了六月,病情更厲害了。拖雷於是向上天禱告,願意代替窩闊台得病,甚至替他去死,後來又把巫師用來祛除疾病的水喝下去了。數日之後,窩闊台的病就好了,拖雷在北還途中,在阿剌合的思得病而死,年僅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