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國運記事(3)(1 / 3)

外務部奏請變通出使事宜。出使法國大臣劉式訓奏請變通事宜。原奏大要為:從外交發展的需要出發,清廷應慎重選拔外交人才。要求是:先讓被選拔的外交人才到某個國家工作三年或更長的時間,之後回來述職,再根據他們的能力進行委派。同時規定一等公使代表本國君主,位同外務部尚書;二等公使代表政府,位同外務部侍郎。並規定這些外交人員的任期是三年,任期滿後回國。

3月3日。杭州設立官立法政學堂。培育地方法政人才。同時設立女子師範學堂於銀洞橋。

俄國要求在東三省設獸醫院、電站。俄國阿穆爾府將軍總兵司撤夫斯克來函聲稱:前鄂齡都護與邊界廓米薩爾曾商議開設牲畜驗病院事,在鄂去職後,同姚福生繼續會商,並要求分給一定地段。又聲稱邊界廓米薩爾請求在璦琿增設電站,已蒙許可建成開辦。

《大江七日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大江七日報》由夏重民主編,內容分論說、留學界紀事、時事彙譯、國內要聞、虜廷紀事、海外要聞、雜文、文苑、謳歌、瑣談片片等欄。論說為表達該刊中心思想的論文;國內要聞虜廷紀事是新聞報道,多是揭露清朝反動統治及立憲派麵目的新聞,每條新聞之後,附有記者評論,畫龍點睛,發人深省。雜文、文苑等欄目相當於文藝副刊,所載雜文、詩歌、小說等文藝作品具有極鮮明的反清和反對改良派的政治色彩。該刊目前僅見兩期(其一為創刊號,另一未注明刊號)。《大江七日報》的宗旨是光複漢族,推翻清朝統治。章炳麟所寫《發刊辭》稱:“貫中國之巨川曰大江。漢族自西來,先至蜀石,紐有禹生之跡;下被揚越,是東海之色黃;中合漢北,邸大別而與上黨之國通。嗚呼!民懷其祖,猶水始於濫觴也,作大江雜誌。”該刊宣傳推翻清朝統治,反對君主立憲,對康有為、梁啟超持全盤否定的態度。

安徽靈璧縣民眾暴動。

道口至清化鎮鐵路通車。英商福公司獲得在山西南部各礦開采權後曾在1898年與山西商務局訂立礦務章程,讓福公司修造鐵路,接到其他幹路或河口,在60年限滿隨同礦業歸中國國家所有。同年英駐京公使又向清政府提出要求由英商承造鐵路五條,其中之一為由山西、河南兩省南通長江。決定先修道口至清化鎮的鐵路,使之與蘆漢幹線相接,以開發焦作煤礦,名道清鐵路;第二步再由清化至澤州。1902年,福公司遂著手建築。1904年底,道口至柏山村145公裏一段竣工。福公司原為運煤而出資修築鐵路,但晉南各煤礦開辦四年尚未出煤,鐵路複難以維持,因而福公司請駐京英使向清政府要求將此路歸並鐵路總公司,以福公司所彙建築費改作借款。在1905年由工部左侍郎盛宣懷與福公司簽訂道清鐵路借款合同21條,及行車合同10條,清化至澤州一段,待福公司在澤州一帶開辦礦務後再續訂合同。訂約後不久,因為完成柏山至清化工款不夠,又須付息及購行車用料,於是續借英金10萬鎊,與原借70萬鎊一同辦理。是時,山西商務要求清政府向福公司交涉,收回已失之礦權,取消原定合同,清化至澤州鐵路之議也被取消。

3月4日。清廷在保定設立四鎮督練處。因陸軍第一鎮、第三鎮駐紮於山東,第六鎮駐紮於南苑,第五鎮駐紮於保定,故清廷在四鎮居中之地——保定,設立四鎮督練處,以便集中領導,相互協調。另設糧餉總局、軍械總局等機關。

四川總督錫良奏報川漢鐵路由官商合辦改為商辦。並奏舉喬樹相為總理,胡峻為副總理,原設官總辦一員,即予裁撤。同時製定《川漢鐵路公司續訂章程》,共59條,謂川漢鐵路公司已由官營事業,轉而為私營事業。《續訂章程》明確規定股民的權利,並設立股東大會,規定股東會舉定董事13人,查賬人三人。董事須常到公司,遇有重大事件應與總理、副總理共同議決。《續訂章程》還規定,有一整股即50兩銀子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才有發言權和選舉權;要擁有100整股及5000兩銀以上的人才有被選為董事的資格;50整股及2500兩銀以上的人才能充當查賬員。從此,屬於立憲派的大紳商掌握了川漢鐵路公司的實權。4月10日,經清廷批準,川漢鐵路改歸商辦。1907年底,川漢鐵路公司由官辦改歸商辦,由京官發起,在北京設立四川鐵路議會,宋育仁被舉為會長,並呈部備案。

孫中山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即赴新加坡、河內重新策劃起義。清廷對革命風潮甚為恐慌,並探知革命策源地在日本,乃命駐日公使向日本政府交涉,要求驅逐孫中山出境。日俄戰爭後,清廷幾乎滿足了日本所提出的一切侵略要求。為了表示“友好”,日本政府決定對清廷提出的逮捕和驅逐孫中山,壓製留日學生中革命運動的要求做出“善意”的回應。日本執政的西園寺內閣一方麵向清廷表示,同意驅逐孫中山出境,並讓日本一些大學開除與革命黨有關係的數十名留學生;另一方麵,由日本外務省秘密支付孫中山7000元,作為離日的經費,迫令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於本日偕胡漢民及日本人萱野長知、池亨吉等離日,臨行前以2000元留為《民報》經費,2000元用於別前聚飧會,餘款充作軍費。此舉遭到章炳麟、張繼、宋教仁、譚人鳳等同盟會員責難,章更攻擊孫中山出賣《民報》。後來日本政府查封《民報》,給同盟會本部製造許多困難。3月14日,孫中山一行到達香港,萱野等留住。孫中山與胡漢民前往新加坡,會同張永福等同誌籌劃辦黨報的方向、宗旨,定名為《中興日報》,孫親書發刊詞。不久,孫中山抵越南河內,建立領導武裝起義的總機關,以廣東、廣西、雲南作為武裝起義地點。他認為這三地地處邊陲,群眾基礎較好,易於舉義;地域寬廣,利於迂回作戰;又便於從國外輸送武器和人員。孫中山派胡漢民、汪兆銘經常到華僑中講述革命宗旨,並指導開展活動,還對會黨曉以革命紀律,糾正其惡習。隨後,發動了陳湧波、餘既成指揮的潮州黃岡之役,鄧子瑜指揮的惠州七女湖之役,王和順指揮的防城之役,黃明堂指揮的鎮南關之役,這些起義均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