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穆皇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
秋,八月,豫州刺史謝奕卒。奕,安之兄也。司徒昱(yù)以建武將軍桓雲代之。雲,溫之弟也。訪於仆射王彪之。彪之曰:“雲非不才,然溫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複處西藩;兵權萃於一門,非深根固蒂之宜。人才非可豫量,但當令不與殿下作異者耳。”昱頷之曰:“君言是也。”壬申,以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上回提到一個問題,誰在主持東晉朝廷工作,現在似乎有了答案,應該是司徒司馬昱。
司馬昱(320—372),是元帝司馬睿之子,永和元年(345年),禇太後臨朝,進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尚書六條事”和以前見過的“尚書六曹”大致相同,到魏晉時代,九卿的權力向尚書轉移,尚書分工更細,也是後來“六部”的雛形。
司馬昱年紀不大,但輩分不低,皇帝幼衝,由他出麵主政,也是不錯的安排。司馬昱平衡桓、王、謝幾大勢力,最後被推舉為皇帝,這且按下不表。
豫州刺史謝奕死了,司馬昱要讓桓溫的弟弟桓雲繼任,仆射王彪之(琅邪王家)建議說:“桓溫駐紮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再讓桓雲任豫州,等於雞蛋都放到他們桓家的籃子裏了。”
司馬昱心領神會,連連稱是。當時幹部的來源都是望族,那就調謝家的謝萬刺史豫州,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所謂四州,恐怕有三州半不在自己手裏。
這廂王羲之又寫信給桓溫,說:“謝萬才流經通,使之處廊廟,固是後來之秀。今以之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王羲之的信要收藏好,他的書法值老鼻子錢了。
王羲之以誇代貶,他說謝萬同學適合在中央高端任職,不適合到基層。謝萬果然是“矜豪傲物,但以嘯詠自高”。他有個習慣,下巴前傾四十五度以鼻孔示人,他召集部將開會,用鐵如意指著大夥兒說:“諸將皆勁卒。”“匹夫”、“老卒”當時都是罵人的話,後來和燕軍對仗,還沒打就潰敗,諸將要是不看在他哥哥謝安的麵子上,都想趁亂把他做了,讓他來個“開水死”或“睡覺死”。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天下混亂,一時多少英雄!
當是時,苻堅(338—385)、王猛(325—375)、慕容恪(321—367)、桓溫(312—373),也算一時英雄,仿《笑傲江湖》裏評選“最佩服的三個半英雄”的做法,不妨把這四個人評為當世的三個半英雄。這“半個英雄”恐怕隻有讓桓溫擔綱了,原因不是他本人,主要是他處的環境不好:上司玩平衡,同事是飯桶,所以事功也有限。
慕容恪容後再說,我們先說說苻堅和王猛。
王猛,字景略,年輕時以賣畚(běn)為生。畚者,畚箕也,有的地方也叫簸箕,一般是用柳條編的,用來盛物,也可用它把糧食中的皮殼等輕質雜物顛簸出去。
史書稱王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以此浮想,猛兄長得應該和電影《老井》裏的張藝謀差不多,臉上的輪廓線條很清楚,飽經風霜,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許多。王猛既好讀書,又遊走四方,見多識廣,少時曾遊於鄴都,不過沒有像石勒那樣倚牆而嘯。
桓溫至灞水,王猛披褐而詣,捫虱而言,一個窮漢的氣岸風度,不輸公侯,桓溫賜猛以車馬,邀其南下,王猛辭而不應。桓溫有沒有鬱悶得昏睡數日,史書無載。
苻堅素有大誌,聽說王猛的名聲,派人邀請之,王猛應邀而至。王猛拒絕正宗正統的朝廷,選擇胡氐,個中緣由沒有人解釋,苻堅王猛相見,“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苻堅幹掉苻生,大權在握,王猛漸從幕後站到前台,苻堅對他越來越信任和重用,宗親勳舊不免羨慕嫉妒。氐豪樊世輔佐苻健定關中,對王猛後來居上那是相當不滿,胡人沒那麼多花花腸子,直截了當:“吾輩耕之,君食之邪?”
王猛也不想息事寧人:“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
樊世大怒:“那好,不把你的人頭懸於長安城門,老子誓不為人。”
王猛給苻堅一彙報,苻堅立即表態:“必殺此老氐,然後百寮可肅。”要是換作別人,王猛的話史書肯定定義為“讒諂”,王猛這樣做絕對是故意激化矛盾,要是諸葛亮不會也不敢這麼做的。
樊世不知道苻堅已經把自己定位為給猴看的雞,和王猛又嗆嗆起來,並揮起老拳要揍王猛。
苻堅一生氣,老樊很杯具。苻堅殺了樊世,於是群臣見了王猛都屏住呼吸,這個賣畚的惹不得啊。
苻堅王猛用這樣很堅決很生猛的方式宣布“堅猛組合”成立,中國的格局由是而變。
王猛應該是充分估計到桓溫是不能這麼給力的,也清楚自己到了建康集團也是難有作為的,所以他謝絕了桓溫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