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特色”?就是為權所喜,為權所取,為權所用。
在西方,有所謂“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的說法,在中國,不管哪路神仙,都不能分享專製皇帝的權力。你能幫朕愚弄草民維護穩定,爺就鼓勵你;但是你要影響穩定,爺就滅了你。皇帝專製是係統盤,是根目錄,其他再好的東西也隻是下麵的一個文件夾,好用就安裝運行,不好用和係統有衝突就不安裝,放在那裏表示“好東西”朕也有。
外來的主義和宗教都要麵臨被選擇的問題,從來不存在“全麵”、“係統”、“完整”的可能,咱中國人絕對有這個本事:引進時先拆開,吸收時專挑有用的,官方是這樣的思維習慣,民間也一樣,實用主義是中國最高級別的主義。
佛教到中國,還是邏輯地格式化了一下中國人的思維,佛教把生命分割成了往生、今生、來生,六界輪回。以前中國的皇帝都追求長生不老,但是這項工作一直沒有抓出成功的典型,佛教這麼一提醒,哦,恍然大悟了,生命不能無限延續,但可以重新再來。這樣更好啊,一直活下去,上麵沒牙,下麵不舉,食色都嚴重打折,這樣長壽有什麼意義?咱這世享福,再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投資下世,這不就是一世二世以至萬世嗎?
皇帝相信,權貴相信,風尚就會傳播到全社會,下層老百姓也就相信,隻不過上層是要投資繼續做上層,下層是想通過投資改變命運。宗教為了通吃市場,就提出“眾生平等”,機構散戶都歡迎。對大戶,你們可以修建廟宇為佛祖再塑金身;對散戶,推廣口號是“誠心盡力”,一斤香油,一條門檻(祥林嫂一生積蓄)都可以。
在很多人眼裏,因為佛教既為外來,佛法又精深難解,所以需要大和尚做中介服務,讓他們幫忙引導自己不要走錯路。香油錢就是中介費嘍。
佛教進入中國,產品過硬,“來生幸福”還用愁銷路嗎?佛教注重賣場建設,修建廟宇,就像今天的豪華品牌的4S店一樣,對顧客有誘導和震懾效用,佛教注重形式感,服裝、儀式……這一切都透著專業精神。佛教的商業模式很成功,道家一看,馬上模仿,你修廟我建觀,儒家比畫了半天,實在拉不下臉來,所以強調DIY,咱們各自修祖宗祠堂吧。
喪亂時代災難頻仍,且不說可以修來生了,即在今生,削發為僧既不用納稅,又不用當兵,那也是相當吸引人的,所以佛教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