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波剛平(2 / 2)

政局震蕩會產生波動效應,如果震源未去,壓下去葫蘆浮起來的就是傳說中的瓢,在鎮壓一個叛亂分子的過程中,就會培養出另外一個叛亂分子。王敦滅,蘇峻興。

明帝司馬紹早死,兒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成帝。司馬衍才五歲,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要領導草民們開創偉大中興的新局麵。

“群臣以帝幼衝,奏請太後依漢和熹皇後故事;太後辭讓數四,乃從之。”

中國的文化和體製就是這樣,所有過去有Bug和病毒感染的程序,都不能刪除,隻要相應的條件,這些程序就會被自然而然地點擊激活。小朋友做皇帝,外戚秉政就來了,搭配銷售。

庾太後臨朝稱製,“以司徒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尚書令卞壼參輔朝政,然事之大要皆決於亮”。

成年皇帝相對理性一點,像明帝司馬紹,他會尊重和聽從王導這樣老臣的意見,這樣的老臣也許不在乎是非,但能辨析利弊。而女人是感性的,尤其是庾太後這樣沒有什麼政治經驗的女人,她需要的是可信任,而不是足智多謀。王導主意辦法再多太後也搞不明白,一個女人在什麼都不明白的情況下,隻能找可信任的人,這個人當然是自己娘家的親哥親弟。

庾亮(289—340),字元規,東晉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少時隨父親庾琛從北方南遷,其父曾任會稽太守。庾亮在元帝時就出仕,作為明帝的大舅哥自然得到重用,明帝死時,與王導等同為顧命大臣,時年三十六歲。

庾亮是漢代以來外戚專權史上特殊、另類的一個,或者說是一個好外戚,這麼說吧,國舅爺裏麵也不全是渾蛋和惡少,也有品德不錯的人,庾亮算是其中的一個——銳圓哥哥一直避免從道德角度評價曆史人物,但是處在一個助人為惡或逼人為惡的曆史環境下,法律法規靠不住,天條天理也靠不住,希望隻能寄托在位高權重的人還有一點點良心操守。

主少國疑,內外交困,庾亮之所以沒有安享富貴,也與這惡劣的形勢有關。

庾亮是弱勢皇權的代表,在內他要和保守的士族繼續鬥爭,等於繼承了劉隗、刁協的思想路線,對外則更明確地堅持北伐恢複故國,內政外交,政治軍事,相關的各種勢力圍繞這些焦點問題展開了新的博弈。年輕的庾亮起碼是一個想做一點事的人,但是,想做事的人,往往是要先摔跟頭的……

小朋友司馬衍即位,大臣進璽,這麼重要的儀式,DJTV(大晉電視)是要現場直播的,但是王導卻請了病假,尚書令卞壼“正色於朝曰”——廟堂之上同誌們一向是和諧友好的,突然來個“正色”的家夥:“王公豈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殯,嗣皇未立,寧是人臣辭疾之時也!”

單位要整頓、要加強管理的時候,總是先從考勤抓起。

老王,這不是泡病假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