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禹是跟著幾個朦朦朧朧的背影,聽著關於他們的玄玄乎乎的故事來到中原大地的,當時正是上古時代。
走在他前麵的那些人,都是偉大的英雄人物。他們當中有移山的愚公,射日的後羿,奔月的嫦娥,追日的誇父,填海的精衛,還有變成神女峰的瑤姬。
最年長的愚公,當時已經九十歲了。由於冀州南、河陽北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他決定率領兒子們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河曲的智叟看了發笑,認為單靠父子數人要挖掉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答道:我死了以後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怎麼會挖不平呢?愚公的話感動了山神,就稟告了天帝。天帝也為其誠意所動,遂命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東,一座山放到雍南。從此從冀州南直到漢水南變得暢通無阻。
年輕英俊的神箭手後羿是射日的英雄。相傳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同時高懸空中,一齊發出烈焰灼燒著大地,致使莊稼草木盡皆枯焦,禽獸蟲豸四處為害,海枯河幹,民無所食。後羿奉帝堯之命,對天射箭,一連射下九個驕陽,僅留一輪紅日朝升晚落,溫暖世間。
從此大地風調雨順,萬物蓬勃生長,人民安居樂業。後羿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帝嚳的女兒嫦娥,也稱娥,是後羿的妻子,美貌非凡。後羿從西王母處討請了不死之藥,不料被嫦娥偷吃,結果她成仙而身不由主地飛往月宮,從此獨自在淒冷的廣寒宮內,思念後羿,度著漫長的寂寞歲月。最理解嫦娥的幽思之情和悔恨之心的,應數唐代詩人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嫦娥》詩,抒發了對她的同情和共鳴: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與太陽作鬥爭的,還有一位住在成都載天山上的巨人誇父。由於炎炎赤日導致大地幹旱,誇父立誌追趕太陽。當他日以繼夜地趕到太陽入口處時,口渴而飲,喝幹了黃河、渭水,仍未能止渴,在向北尋大澤水的半途上因渴和累而倒下了。死後他將手杖化為桃林,以造福後人。
炎帝愛女女娃不慎淹死於東海。怒對奪取其生命的大海,她化作精衛鳥,一口一口地銜來西山的木石以填海,經年不斷,頑強不息。
後人同情精衛,欽佩精衛,稱它為“冤禽”、“誓鳥”、“誌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建造了一個“精衛誓水處”的古跡。
神女瑤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個女兒,也是她的掌上明珠,因思凡來到人間。她在巫山下目睹十二條孽龍正在興風作浪,百姓俱遭其害,就拔下一枝碧玉簪擊斃了孽龍。但死後的孽龍又變成十二座高山,稱為巫山,擋住東去的江水,使這裏成了一片海洋。恰好禹治水到此,瑤姬在巫山城外的授書台交給他一本《黃綾寶卷》。
在她的幫助下,禹帶領眾人終於開通三峽,使江水東流入海。而瑤姬也決定不再升天,並說服了前來接她回宮的十一姐妹一起變成了巫山十二峰。其中神女峰上一根臨江聳立、隔江遙看若人影的石柱就是瑤姬的化身。
曆代來此遊覽的文人無不為神女峰所傾倒,而最早為之賦詩的大概是楚大夫屈原了,在他的詩歌《山鬼》中,瑤姬是一位以香花香草打扮自己的漂亮女神,日夜婷立江邊期盼情人前來幽會。屈原弟子宋玉接過這一浪漫的題目,又連寫《高唐賦》《神女賦》二賦,記敘他單獨陪楚襄王遊曆雲夢之台,楚懷王夢遇“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並與之雲雨,盡情歡愛。醉翁之意,乃在規勸楚懷王以國事為重,去掉虛幻的巫山神女之想,進用賢才,強國安民。
唐詩人劉禹錫謫任夔州期間,在巫山縣東飛鳳峰下的神女廟仰望神女峰,引發聯翩浮想,吟下《巫山神女廟》一詩:
巫峰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
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
星河好夜聞清佩,雲雨歸時帶異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不知道是否是毛澤東的一聲詢問,引起了今人舒婷的一番感歎,也吟下了《神女峰》一詩。不過女詩人一掃千百年遺傳下來的基因,以充滿現代批判精神的歌聲,呼喚新時代女性不要相信“美麗的夢”的美麗欺騙,背叛虛偽的幸福,追求真實的歡樂,“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為眺望遠天的杳鶴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沿著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天女散花似的撒落了先民天真的欲望,繁花似錦般地展現了古人美麗的夢想,更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堅強意誌和聰明才智。
偕同傳說中創造華夏文明的群英一同來到神州的大禹,是一個既是傳神之中卻又是現實之中的古代英雄和領袖人物。大禹的出現,在中國文化史上樹立了一個身體力行、公而忘私、披荊斬棘、為民除害而又充滿睿智聰慧的英雄形象。鋪天蓋地的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成為古代詩文中的洋洋大觀,其中如禹會群神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殺遲到的防風氏,禹逐共工氏並殺其臣相柳,禹得伏羲、瑤姬相助以治水,禹降伏水怪無支祁,禹化熊通軒轅山(今河南偃師),禹鑄九鼎使民眾盡識神、妖等故事,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