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學者們對全球史的興趣也日益濃厚。但是平心而論,我國的全球史研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尚不多。擺脫了傳統的“世界史”編纂方式的舊套、突破中國史與外國史藩籬的成果為數尚不多,而本書就是其中最重要者之一。
按照西方學界普遍的看法,中國自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就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潮流。但是,中國是如何進入經濟全球化的?傳統的說法是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木乃伊式的國家”,到了鴉片戰爭後,才被西方強製進入全球化進程。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鴉片戰爭以前很久,中國經濟就已深深地卷入了經濟全球化,並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從新的視野來研究早期全球化中的中國,不僅是當前國際經濟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且也是全球史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本書選擇了這個非常重要而且難度甚大的題目進行研究,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由此亦可見作者在學術上的膽略與功力。
在18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過程中,成癮性消費品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些成癮性消費品將全世界連接在一起,並由此導致了世界各地出現分化,成為西歐與其他地區的“大分流”的原因和後果之一。本書以成癮性消費品中最重要的兩種——鴉片和茶葉——為切入點,將19世紀的中國納入全球化視野進行討論,指出正是茶葉和鴉片這兩種主要商品成為中國進入全球化的主要的商品。
本書作者在翔實的史料基礎上,研究了19世紀茶葉和鴉片貿易的盛衰變化,然後對茶葉經濟和鴉片經濟作了對比,指出二者對中國社會經濟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揭示19世紀中國危機的內涵,對19世紀中國社會的特點進行獨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在此階段的全球化過程中,中國貢獻給西方的是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教授稱為“綠色黃金”的茶葉,促成了西方的“勤勉革命”;然而西方卻回報以被稱為“比奴隸貿易還要殘酷”的鴉片貿易。中國人民深受鴉片毒害,成為19世紀以西方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犧牲品。因此,19世紀的全球化絕非一些西方中心論者所謳歌的理想天地。對於大多數非西方國家來說,這是一柄雙刃劍。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這個曆史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在研究方法方麵頗有特色。作者在討論中國在19世紀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處境時,運用了全球化理論;在分析中西貿易在19世紀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作用時,運用了市場理論;在探討中西方發展道路的不同時,運用了成癮性消費品理論,並對這種理論與近代社會成長的關係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這種運用多種社會科學理論來研究經濟史的做法,在我國大陸經濟史學界尚不多見。
本書材料基礎紮實,有豐富的統計數據。作者還充分利用了中外學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取精用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此外,本書在諸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均有創新,例如對茶葉貿易和鴉片貿易進行對比,對茶葉消費和鴉片消費進行對比,從貿易角度對中英進行對比,等等。讀者可以在閱讀中自己體會,這裏就不一一臚列了。
偉民從事中國史研究和史學理論研究多年,用功甚勤,成果甚豐。他對國際史壇的動向有很好的了解,同時又具有頗為深厚的史學功底,因此能夠在茶葉貿易與鴉片貿易這兩個前人研究很多的領域中提出新見,取得值得矚目的成果。我相信讀者將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受到鼓舞,也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全球史研究的陣營,大家一同努力,使這個新興的學科在我國有大發展,而促使我國史學更深地進入國際學術主流,成為國際主流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