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1859年 鹹豐九年太平天國九年(2 / 3)

陳玉成立即引軍回救安慶。李秀成則留守江北,與清軍李世忠連戰失利,而天王又不許李秀成回京,以其老母妻子為人質,李內無軍餉,外無援兵,處境艱難。至年末,降清叛將李昭壽。乘此致書李秀成勸其降清。此時天王恐李秀成生變,即晉封其為忠王榮千歲,並親書“萬古忠義”四字以褒獎之。

陳玉成(1837~1862),廣西藤縣人。貧苦農民之子。14歲參加金田起義。

李秀成(1823-1864),廣西藤縣人。出身雇農。1851年參加太平軍。

20日,慶祺卒,清廷以恒福為直隸總督;英棨為河南巡撫。

28日,鹹豐命編修李鴻章聽候伊興阿差委。

4月:

洪仁玕到達天京,向天王上奏《資政新篇》,被封幹王主持國政。該篇四個部分為:用人、風風、法法、刑刑,而以法法篇為主要部分。該部分強調以法製治國,並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建立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發展商品經濟,主張對外開放,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同時主張開辦報館,發表民意,監督政府,宣傳法律,各省亦辦報館,新聞官員不受眾官節製,獨立行事,申公議抨秕政。

3日,前布政使李孟群,兵潰官亭陣亡,鹹豐詔複其官位,並予撫恤。

6日,奕山、景淳奏:俄國人徑至烏蘇裏江、綏芬河擇地建屋,並請中國方麵會勘。鹹豐拒絕之。

9日,桂良等奏:英國公使不同意於上海換約,決定派兵艦北上,阻之不聽。

13日,四川頭人作亂,清廷命恩慶討平之,殺其頭目鄧珠。

23日,清廷派黃讚湯為東河河道總督。

27日,鹹豐命;俄國人在黑龍江通商,允許免稅,但不許闖入烏蘇裏江、綏芬河。

5月:

3日,伊興阿解幫辦職,命關保幫辦傅振邦軍務。

4日,調王慶雲為兩廣總督。命黃宗漢為四川總督。

5日,勝保奏:撚軍張元龍部投降清軍。

10日,浙江餘姚民眾起事,旋被鎮壓之。

21日,以袁甲三代理漕運總督。勞崇光出任廣東巡撫,兼代總督。

23日,奕山奏:俄國船由黑龍江入鬆花江,東駛入海。鹹豐命:不許入綏芬河,令特普欽派員阻止之。

24日,閩浙總督王懿德負職,清廷委慶瑞為閩浙總督;遵殿為福建巡撫。

25日,賜孫家鼐等一百八十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6月:

7日,鹹豐下詔給駱秉章,仍令田興恕回援貴州,兆琛一軍自貴州撤回。

9日,英法軍六艘軍艦自滬啟碇北上,英軍指揮官為普魯斯,法軍為布爾布隆。

17日,英艦四隻抵天津海口,聲言隨後尚有軍艦二十餘隻,要求入京換約。清廷答以待桂良自滬歸來再談換約之事。對方不聽。

6月25日,英法十三艘軍艦闖至大沽口,開炮挑釁,清守軍立即回擊,擊沉英艦四艘,英軍死傷四百六十四人。清軍兵弁陣亡三十二名;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海口左中營都司奇車布、正白旗護軍校塔克慎、幹總王世敭,把總張文炳,當場奮戰殉國。清廷照例優恤。此役,天津民團亦大力支持清軍,為鹹豐所稱讚。英法聯軍於7月11日(六月十二日)敗回上海。敗訊傳至英國,雖然有的報紙大肆叫囂要對中國進行報複,但國會多責備外務大臣與公使布魯士(代額爾金者)。惟英國首相巴麥尊抱定侵略政策,脅迫國會通過對華出兵案。巴於本年冬,即命額爾金複任全權公使,與法使葛羅率兵二萬五千,由印度到中國海岸集結,決心再戰。中國大沽勝仗之後兵部尚書全廣主張取消天津和約。但鹹豐仍堅持和約有效,並向英法說明英法帶兵換約,闖我大沽,釁由彼開,如有意修好,則可輕裝簡從,在北塘換約。

10日,鹹豐命奕山更正俄人條約。後又命慶雲密查張家口白城居住之俄國人狀況。

15日,俄國要求赴三姓地區經商。鹹豐詔責奕山辦理軟弱。革副都統古拉明阿職,並枷號烏蘇裏地方。

22日,鹹豐召桂良等,火速回京;以賈楨接翁心存,為大學士;以許乃普為吏部尚書,張祥河為工部尚書,沈兆霖為左都禦史。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