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夏的建立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它的建立,標誌著世襲製在中國的確立。從此以後,“普
天之下皆王土,率土之濱共王臣”,被儒家學派塗上了一層深厚粉飾,具有濃鬱神話色彩的
首領“禪讓”製終於退出了曆史舞台。代替它的世襲製,在以後的發展中日趨完善,在中
國這塊土壤上紮根幾千年而不衰。曆史長河滔滔,也衝刷出了許多屬於它的悲壯的浪花。
重整父業 大禹治水
夏族,姒姓,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落,大概首先活動在陝晉一帶,從西向東發展,逐漸遷徙
定居到伊洛河汾地區。
夏族最後定居在豫西、晉南一帶,伊水洛水之間是他們活動的中心。
夏建國以後,受遊牧部落習俗的影響,夏都城多次遷移。據《石竹本書紀年》記載:禹
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尋阝),相居帝丘,杼居原,又
自原遷老邱,孔甲居西河。桀夏居斟(尋阝)。從地理範圍看,總
的趨勢是從豫西向豫東發展。
到夏朝末年,夏人活動範圍擴大,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
北”之說,今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區都成了夏人活動之地。
夏代的世係,在禹以後比較清楚,在此以前,隻能追溯到鯀。
鯀是禹的父親,各書所記相同,無疑應是可信的。鯀所生存的時代,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朝,
也就是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
鯀是這個時代的一位英雄,然而他卻是一位失敗了的英雄。他曾接受堯的任命,負責治理洪
水。他試圖用築堤擋水的辦法治水,但堤壩倒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9年也沒有
成績。相傳舜攝政以後曾視察治水情況,“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雖然鯀治水的事業,沒有最後完成,但也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而治水所以沒有完成,其責任
也不能完全歸之於鯀。即使從流傳下來的關於治水的整個傳說故事來看,也應該有這樣一個
分析:雖然鯀的治水失敗了,禹的治水成功了,但禹的成功也離不開鯀。因為禹治水並不是
另起爐灶,而是“繼鯀之業”,是“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禹在曆史上的主要功績就是治水。在他的父親鯀治水失敗而被放逐羽山死後,作為懲罰性質
,禹接替了他父親治理洪水的艱巨任務。禹聯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後稷等許多部落,共同向
洪水展開了大規模的鬥爭。
禹總結了鯀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放棄了築堤堵水的辦法,改用疏導的辦法,終於製服了洪
水。應該注意的是,禹治水成功和鯀治水的失敗,這主要並不是因為他們二人才能的大小不
,這件事情表明,在鯀的時候,社會生產力還比較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還不強,到了
禹的時候,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人們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就加強了。大禹治
水的成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手工業和交換的發展。從而加速了
原始公社製度的瓦解,為向奴隸社會的過渡創造了物質條件。
暗籌詐謀 遞嬗權力
從我們今天的曆史主義觀點看,禹作為跨越文明時代門檻的偉人,其卓越傑出之處,不僅表
現在他治水事業中的公而忘私、艱苦奮鬥,而且表現在運用詐謀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為夏王
朝建立奠定了基礎。他的貪欲和權勢欲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曆史發展的杠杆。
那麼,禹又是怎樣一步步地表露他的詐謀並最終奪得了權勢的呢?
在鯀被舜放逐誅殺之後,禹審時度勢,用極大的毅力壓抑了自己的不滿與怨恨,反而更恭謹
地侍奉舜,博得了舜的歡心,被任命為司空,擔負主持治水的重要任務。
禹在影響和權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開始與舜對抗。據《史記?夏本記》記載,禹曾
用離別妻、子,外出治水,“以故能成水土功”的業績自詡,並以此回絕舜對他漫遊淫樂行
為的批評。禹既要利用舜的威望以擴展自己的勢力,又要排斥異己,削弱舜的勢力,從而達
到取舜之權位而代之的目的。禹的詐謀應是卓有成效的。皋陶是舜的時代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雖然駁難過禹的言論,但終究還是被禹拉攏利用,作為主持刑罰的“士”。在舜的後期,
禹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禹在行動中已一步步地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勢力,因而“禹逼舜”的悲劇的發生也就成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