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曆史,不忍細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
朝為天子,暮為臣。如此反差的人生境遇真可謂“天上人間”,在中國的曆史上還頗有幾個人曾經體驗過此番經曆,但彼此結局卻迥然不同。蜀國皇帝劉禪被魏所俘,“樂不思蜀”,安度一生;南唐後主李煜降宋之後,整日愁容滿麵,最終被人毒死。世人皆知,劉禪向來癡憨,李煜工於詩文、才華橫溢,但是這兩人一樂一悲、一生一死的命運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的思索。
世人大多不齒於劉禪之樂不思蜀、麻木不仁;感慨於李煜之亡國之痛、身世之慘。但是從保全生命的角度來說,不能不說,劉禪之糊塗確是一大精明;李煜之聰明確是一大糊塗。站在人性的立場,遙望每個驚心動魄、光怪陸離的曆史瞬間,不難發現糊塗與精明,善與惡,忠與奸,情與怨……有時總是糾葛不清、錯綜複雜的。這既源於曆史的紛繁,又源於人性的複雜。
曆史的瞬間,有大情大義。荊軻刺秦王,明知凶多吉少,但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壯士一去兮不複返”。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之所以會鋌而走險、甘心赴死,就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一番知遇之恩。這份大情大義被陶淵明讚歎曰:“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曆史的瞬間,有大仇大恨。百世伍子胥,“鞭屍生快怨”,何恨、何怨會讓他連死人都不放過?父兄無辜遭受殺戮,滔天怨恨累積於胸,滲入骨髓,侵擾著他塵世的日日夜夜……也許,唯有“鞭屍三百”這種驚世駭俗的複仇之舉,才足以傾瀉他內心的悲憤和怨恨,才能夠祭奠他冤死的父兄,才能安慰他狂潮翻湧的複仇之魂。
曆史的瞬間,有大忠大勇。明朝的第一保護神——袁崇煥,在國難危急之時,毅然投筆從戎,成為一名錚錚鐵骨的將領。他一生曾多次英勇、機智地擊退後金對明的進攻,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死在與他的征戰中。但他最終卻被誤以“謀叛”之罪被處以淩遲之刑。可歎他無怨無悔,臨刑前還口占曰:“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如此的赤膽忠心真是罕見!
曆史的瞬間,也有大奸大惡。一代梟雄之曹操,為了緩解陣前十萬火急的軍糧危機,竟然設計陷害無辜的糧草官,借其項上人頭,從而順利平息了將士的怨氣,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臭名昭著之王莽,在篡位之前竟然是個處處謙卑、賢德仁孝之君子;篡位之後卻變成一個陰險專橫之獨夫。這兩人之所為,足可為之史上少有的大奸大惡。
曆史的瞬間,還有許多如韓信背水一戰之大智、要離家亡身殘之大悲、勾踐臥薪嚐膽之大忍……這些故事,無論是曆史人物的悲歡離合,還是成敗得失,在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都是說得清道得明的。但是在浩渺的曆史蒼穹,許多的事情就像一個個謎,讓人猜不透,說不清。諸如鴻門宴上項羽之放走劉邦,明擺著就是放虎歸山,對此表明了項羽之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範蠡之救子,明知長子貪財卻還讓他前往,結果二子遇害,所謂知子莫若父,範蠡之所為到底是救子還是害子?還有樂羊食子,到底是殘忍之獸性還是大義滅親之決絕呢……曆史的河流就這樣糾葛在複雜的人性中,讓人無從簡單地判斷在曆史瞬間的人性之善惡與純良。
為此,我們隻能回溯曆史,試圖在一個更為真實的曆史背景中,在一個個曆史人物的身上注入現代人的思維和心智,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身同感受古人之喜怒與痛苦,古人之呐喊與彷徨。於是,我們感受到了鴻門宴上項羽之不恃強淩弱、寧可放走劉邦之大丈夫的氣度與胸襟;也感受到了樂羊食子那一刻內心撕裂般的劇痛;也感受到了要離要求吳王焚燒妻小時的豪邁掩飾下的靈魂的自私與無聲的悔恨;也感受到了一代紅顏之貂蟬被作為禮物式地交換於三國男人之手時的悲戚與無奈……
幾千年人類曆史,可謂滄海桑田;幾多朝代更迭,可謂鬥轉星移。但是亙古不變的是永恒的人性,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這江月就如同人性,永遠燭照著人的靈魂,一切的善惡、美醜都將清晰地映現出來。本書精心地選取了那些能夠折射出人性之複雜的曆史瞬間,讓讀者在盡享精彩紛呈的曆史故事的同時,還別具匠心地以詩詞、民謠、唱詞等多種形式來點評人物與事件,更加豐富了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事件的意義,使得全書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氣息,相信一定會帶給您與眾不同的閱讀享受。
學者易中天先生在一本書中曾經說過,曆史總是讓人惦記的,確實,一部如江河般湧流不息的曆史,總是充滿了無數生命的血淚與悲愴,在編著本書的曆程中,時常會怕公子扶蘇之淚會濺滿我們的麵頰,會怕要離的妻小痛徹心扉的哭喊會震破我們的耳膜,更怕伍子胥鞭屍的衝天怨恨攪擾了我們的安眠……總之,一句話,曆史,不忍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