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1 / 1)

引子

1919年6月28日,巴黎凡爾賽宮,幾名身著禮服的中年男子端坐在鏡廳門外的長椅上,他們看起來都精神頹廢,但卻努力保持著一種悲慘的尊嚴。

鏡廳,正是48年前德國軍隊打進巴黎,威廉一世舉行加冕禮的地方。也就是在這裏,威廉一世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

但是,風水輪流轉,今天輪到德國人乞和了,法國政府決定在德國皇帝登基的地方羞辱他們一番,並且不允許德國參與條約討論。所以,在6月如此炎熱的夏季,德國代表也隻能眼巴巴地坐在鏡廳外麵的椅子上,等待結果。

最終的談判由三個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把持,各國領袖最後一次仔細核對了這份《凡爾賽和約》,就開始傳喚德國代表進入內廳簽字。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端詳這份條約後,猶豫地說道:“條約太苛刻了吧?有違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威爾遜先生早前提出的十四條和平建議。”

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冷冷說道:“最後通牒已下,不簽字你們德國人就等著吃槍子吧。”

此時,各戰勝國首腦都盯著德國外長,看他試圖如何答辯。

出人意料的是,這名年輕的德國外長在眾目睽睽之下,居然從眼睛裏滾落出了一滴滴大淚珠,淚水順著臉頰,滾落在眼前的那份《凡爾賽和約》上。

如此突然的舉動,反而使得那些戰勝國成員不知所措,心懷不安了。會場的氣氛頓時尷尬起來。這時,一名英國代表慢步走到了這個絕望的德國人身旁,輕聲安慰他——就像在安慰一名打架輸了的小學生。

歎息之間,德國外長用那隻不停顫抖的右手,飛快地在《凡爾賽和約》上簽了自己的名字。簽字的時候,這個可憐的德國人努力挺起了胸膛,就像一塊木頭似的,隻有他的眼睛和那不停顫抖的雙手才表明他還活著。

末了,痛苦的德國外長用那通紅的雙眼巡視了一下房間裏的每一個人,並用已不成調的語氣說道:“先生們,一個7 000萬人的民族雖然災難深重,但並沒有滅亡。”

是的,他們並沒有滅亡,20年後,一切的仇恨與恩怨又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