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
鄺海炎
早就知道研究《水滸傳》的海外學者馬幼垣先生還在台灣出過一本《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而且學界評價不錯。去年我在淘寶看到時,曾想買下,但300元實在太貴,也就忍痛作罷。好在今年我們內地的中華書局出版了此書,於是急匆匆買來。該書600多頁,篇篇精品,我花了6天讀畢,一句話:“快哉!”
讀完後的整體印象是——馬幼垣雄霸,可與何炳棣、黃彰健並稱“海外史學三雄”。因為三人都脾氣比較大,對自己的專業研究又相當自信,而且在史料的掌握上涸澤而漁,相當紮實。所以,在這本論文集中,不但李鴻章、丁汝昌、劉步蟾這些海軍掌事者被馬老罵作“廢物”,張蔭麟、王家儉、唐德剛這些名家也盡被他數落。民國天才史家張蔭麟的《甲午中國海軍戰績考》被他批評“長於資料挖掘但英語不夠好,海軍知識貧乏”。唐德剛論史亦莊亦諧,《晚清七十年》裏說“在下沒鈔票也沒時間,若有機會也去倫敦住它個把月,我保證把這些個小格林威治的成績單,翻他個婁底朝天。”可劉步蟾、林泰曾根本沒有在格林威治讀過書,你去哪翻成績單啊?因此被馬老斥為“大放厥詞”、“不經大腦”。王家儉更被他譏為“經常作出偉大發明的王先生”,“亂說一頓”,“文章遍布陷阱”,“清季的海校根本沒有一所取名北洋水師學堂,一個研究中國近代海軍三十多年,著述豐富,享譽彌遠的學者,怎麼會連這類基本常識也沒有!”
馬老對49年後大陸海軍史研究更多有批評,老輩隻肯定了戚其章,新輩則讚薑鳴注釋清晰、能用西方罕見史料,讚陳悅《北洋海軍艦船誌》圖文並茂。
第一篇談鴉片戰爭時的侵華英艦,馬老利用外文資料涸澤而漁,是其長處,這點茅海建都相形見絀。但其議論卻也多文人臆想,比如認為應待英艦近海時萬舟齊發,“一旦靠近彼艦,即可飛索攀登,短兵攻擊。”這已是茅海建批評過的文人用兵。
而且,馬老鄙夷林則徐的無知,怎麼卻不知道“飛索攀登,短兵攻擊”本是林則徐準備好的戰法之一呢?對於這一戰法,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裏列出的批評理由是:清船靠近必遭重大損失;難進入專對敵艦首尾的斜向夾角;作扇麵運動將導致陣法大亂;英艦多包金屬材料,即使你靠近了,鳥槍、火罐、噴筒難以得力;英艦高,戰鬥中攀爬不易……我個人是讚同茅先生觀點的。
第二篇談奧意利薩海戰,馬老強調作戰態度、將領才幹、訓練素質,而不是奧軍的橫陣如何正確,進而對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采用橫陣提出批評,認為是不曉世界海軍大勢。可我卻傾向國內主流研究的觀點。北洋艦隊的“夾縫雁行陣”是當時世界海軍流行的亂戰機動戰術相配合的上佳陣型(盡管不如日本的先進)。主要靠艦首火力和撞角戰術取勝。在戰鬥一開始,丁汝昌采用這種陣型,意圖很明顯,就是要五個小隊(兩兩一隊)從五個方向突破、截斷日軍的陣型,逼迫日艦進入混戰戰術。一旦進入混戰,北洋海軍在航速、火炮方麵的劣勢,都可以通過近距離肉博一般的撞擊戰來略微彌補。海戰打響約20分鍾後,北洋艦隊終於與日本聯合艦隊的部分老舊軍艦接近到足以發起亂戰戰術的距離,下午1時14分,從聯合艦隊本隊中央的位置,北洋艦隊成功突擊,擾亂了敵方陣地型,導致“比睿”、“扶桑”、“赤城”從本隊分出,陷入被北洋艦隊圍攻的態勢,日本聯合艦隊的指揮也一度陷入混亂。以上說明,北洋艦隊的“夾縫雁行陣”並非一無可取,開始也是成功的。但要成功發起亂戰術攻擊,最關係的因素就是航速。可北洋艦隊的軍艦老舊,鍋爐接近報廢,又用著劣質煤,竭盡全力也無法獲得高航速,導致亂戰術發揮得相當有限,才在下半段的戰鬥中被高速的日艦圍著打,最終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