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裏,《流亡中的戲劇家搖籃--從南京到江安的國立劇專研究》終於與讀者見麵了。
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是中國現代第一所高等戲劇院校。創辦不久,因抗戰事起,學校奉命轉移。在著名藝術家餘上沅、曹禺、吳祖光等的率領下,學校幾經輾轉,前後經曆了數次流亡辦學的曆程,成了中國一所罕見的流亡戲劇大學。其中,在四川小城江安辦學的6年,是國立劇專發展史上最艱難、最關鍵的"黃金時期",為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國立劇專在江安期間,留下了大量的檔案史料、演出海報及各種圖片等資料。建國後,由於曆史的原因,這裏幾乎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國立劇專的文化價值和它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2001年,西華師大(原四川師範學院)曆史係領導希望我們參與調查和梳理國立劇專史料,係統總結國立劇專的發展曆程,如實反映國立劇專在曆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當年9月,四川省教育廳將這一課題列為重點科研資助項目,從此,我們的研究工作在繁忙的教學之餘正式展開。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中共江安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和江安國立劇專史料陳列館的領導和同誌們的關心和支持,為我們組織座談會並提供大量珍藏的史料。
原國立劇專在粵校友陳學璿等同誌也熱情相助,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和反映國立劇專校友動態的《南雁》專刊。四川大學曆史係主任陳廷湘教授給予了熱情指導。西華師大副校長李健教授,科研處長徐鄧耀教授、副處長趙鵬程教授,曆史文化學院領導蔡東洲教授、楊和平教授、周斌教授等都對本書的寫作和成稿給予了關心和幫助。在此,一並致以衷心的謝意。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範勇先生為本書的出版竭誠盡力,多方設計,使我們深為感動。
本書由謝增壽提出基本思路和框架。書中總論、第三、四、五、六章和國立劇專大事記由謝增壽撰寫;第一、二章由張祏元撰寫,並同時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在調查訪問初期,吳敵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後因工作調動沒有參與寫作,對他的支持深表感謝。
研究國立劇專曆史是一個跨學科的項目,涉及中國現代史、教育學、中國現代文化史、中國現代戲劇史及戲劇藝術等諸多領域的理論和知識,我們不揣冒昧,試圖對國立劇專采取跨學科的思維和探索,力圖再現這個"流亡中的戲劇家搖籃"的發展曆程。但因水平所限,未必完全如願,書中問題和缺點一定不少,懇請讀者、專家批評與指正。我們認為,不論何種意見和批評方式都是與人為善、繁榮學術的幸事,我們將堅持聞過則喜、從善如流的原則,虛心接受意見,並致以深切謝意。
作者2005年6月於四川南充市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