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回首,曆史的記憶定格二〇〇八。改革開放30年,又恰逢寧夏成立50周年,風雨曆程銘記了海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海原縣42萬回漢各族人民攜手同行,合著自治區發展的有力節拍一路走來,訴說著世事的變遷和海原人民的偉大。

海原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海原境內就有古人類居住,菜園文化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古墓葬及宋夏古城址多達50餘處。西夏皇家天都山石窟寺、南牟會行宮、柳州城以及唐宋時期的金佛溝石窟,是研究西夏文化、石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實物資料。

海原擁有世界級壟斷資源。1920年發生的海原8.5級“寰球大地震”,震驚世界,地震遺留下很多遺跡遺址,獨特的地震地質景觀成為大地震“活”的見證,舉世罕見,聞名中外,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被海原人民喻為“母親山”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南華山甘泉流淌、植被茂密、氣候宜人,是避暑佳境。

海原擁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古樸濃鬱的回族風情及具有鄉土氣息和鮮明民族特色的“花兒”藝術更是海原一大亮點,一批民間花兒歌手唱出寧夏,走向全國。剪紙、刺繡、口弦等民間藝術熠熠生輝,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和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性,對外來遊客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

海原地礦資源豐富。擁有石膏、白雲岩、磚瓦、黏土等20多種地礦資源,開發前景廣闊。近年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創業,與幹旱等自然災害頑強抗爭,精心打造硒砂瓜、馬鈴薯、小茴香、蔥韭蒜等特色產業,培育出了種草養畜、勞務輸出等支柱產業,譜寫了一章章致富創業史。如今的海原,經濟社會在奮進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城鄉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為此,海原縣通過挖掘整理雄渾厚重的民間文化、深沉悠遠的西夏文化、神秘玄奧的佛教文化、蒼茫豪邁的花兒文化、濃鬱的回鄉文化和震驚世界的地震文化,結集出版了文化海原叢書,向自治區成立50周年獻上一份厚重的大禮。叢書分為“花兒故鄉——海原”“奇遺之鄉——海原”,共2卷30多萬字。全書以特色魅力文化為主線,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海原的民族文化、山川風貌、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特色經濟,是一套集史料記載、知識探討為一體的文化叢書,也是讓世人認識海原、了解海原、投資海原的一張外宣名片。文化海原叢書結集出版,是一個新的起點,相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搶抓區劃調整和新區建設的大好機遇,古老而年輕的新海原將充滿自信,充滿朝氣,激情跨越,在新的曆史征程中再創新輝煌、譜寫新篇章。

是為序。

2008年10月

李學文:中共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馬新民:中共海原縣委副書記、海原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