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找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4~5件事: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最重要,什麼讓你最為看重?你窮盡一生都想完成的4~5件事情又是什麼?回顧工作、家庭、孩子、業餘愛好等一切項目,看看哪些是最令你看重的,又有哪些是你最喜歡的,哪些屬於你畢生追求的4~5件事情之一?刪除那些與上述問題格格不入的答案。
2.合理安排你的時間
你怎麼度過一天?從早晨睜開雙眼的那一刻到你入睡,你的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列張清單,看清單上的內容是否與你終極的生活目標相一致。如果不一致,趕快停止做這些雜事。重新設計你一天的時光,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終極的生活目標上,多抽出時間做對你重要的事情。花時間和自己愛的人相處,這些人可能是你的配偶、伴侶、孩子、父母或是你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做一件事,或是向他們敞開心扉。保持規律的作息,不要讓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看雜誌等占用你太多的時間。找出時間獨處,獨處能夠讓你內心平和,傾聽自己發自內心的聲音,可以使自己平靜下來。
3.減少任務
我們的生活總是被無窮無盡的任務所填滿。正確的做法是:把精力集中在關鍵重要的事情上,其他的舍去或者通過委托幫助以及雇傭服務等方式去完成。在任務之間留出一定的時間,不要將自己搞得非常緊張,增加焦慮和心理負擔。每次做同一類事情,便於提高效果。避免做過於龐大的工程,非做不可時,將任務分解,逐步實現。
4.減少通訊的時間
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各種各樣的通訊方式所占據:Email、即時通信工具、手機等。如果不刻意控製,這些就要占盡你一天的時間。因此,要減少通訊時間,比如,隻在某一固定時刻查收Email,即時通信工具每天使用一次就足夠了,控製接聽電話的時間。對其他的通訊工具也一樣,設定一個時間限製,然後嚴格地去遵守。
5.整理空間
每次收拾房間時環顧四周,看看是不是還有不需要的東西,隻保留精華的部分,把多餘的都扔掉。用同樣的方法收拾壁櫥、抽屜和衣櫃。控製你的購買欲,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6.保持健康
選擇簡單並且容易操作的烹飪方法,減少鹽、糖和熱量的攝入。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緒穩定,學會釋放壓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寫作、繪畫、設計網頁、跳舞、滑冰等,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幸福定律:幸福是什麼
我們都渴望幸福,人生的最終目標也是追求幸福。可是實際情況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卻在逐漸降低。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幸福定律會告訴我們答案。
美國格雷戈·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在《幸福為什麼越來越少》的文章中寫道:
“假如你用鉛筆和方格紙繪製一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美民眾生活變化的線圖,你會發現所繪製的曲線多呈向上的走勢。可以說幾乎每一項體現社會福利的客觀指數,如人均收入、‘實際’收入水平、人均壽命、住房麵積、小汽車的人均擁有量、每年撥打的電話次數、每年旅行的次數、所獲得的最高學位、智商分數等都在提高。然而,當我們轉至人們的內心,幸福指數在近50年來沒有任何增長,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在下降,歐美人擁有的一切都在增多,隻有幸福除外。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但人們卻沒有覺得更幸福。”
社會進步中的這一悖論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他們開始研究“幸福”或“主觀幸福感”這個課題。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蘭研究發現,在1950年,約60%的美國人說自己是幸福的,此後這個比例除偶爾起伏之外幾乎沒有大變動,同時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國人的比例卻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而且還在繼續下降。最突出的變化是抑鬱症患者增多,此外還有數百萬人雖然沒有明顯的抑鬱症狀,卻感受不到生命應有的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