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快樂之道:隨性而為,順其自然(1)(3 / 3)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生中遇到的每一個人、事、物,都是我們人生的一種經曆、一個寶貴的財富。他們在幫助你,磨煉你,考驗你!有的人經受住了磨煉,得到了自我的升華。有的人就消沉了下去,陷入了貪婪的陷阱中!

3. 換個角度,煩惱即無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生命的使命不是在糾結於煩惱,而是快樂幸福地走完人生。

煩惱不分貧富貴賤,所謂的煩惱並不在於人的物質生活標準,而是人的心態。人生之所以煩惱,是因為真假顛倒。把假的看成真的,計較得失;卻把真的看成虛妄的,不用心體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境界及挫折,都能夠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

一日,和尚向禪師請教。

和尚說:“我在打坐時,忽然眼前出現一個沒有頭的人,是什麼境界呢?”

禪師當下說道:“無頭,頭不痛。”

“一會兒,又出現隻有頭和四肢的人。”

禪師言:“無腹無心,不餓也不憂。”

“又出現一個沒有腳的像。”

禪師言:“無足不亂跑。”

禪師言罷,和尚頓悟,境界全部消失。

上麵提到的境界,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煩惱的化身。怎麼才能讓煩惱消失呢,那就是擁有禪師的心態。這其實並不難,把心胸放開,自然就能忘掉煩惱。為何人會有煩惱?很多時候是你以什麼眼光去看。如果心胸狹窄,就容納不了自己不喜歡的人,或是比自己能幹的人。亂發脾氣使自己產生煩惱,也困擾他人。

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在年少的時候,因為學業而煩惱;成年後,因為工作、愛情而煩惱;成家後,因為金錢而煩惱。因為心中的欲望越來越多,凡是觸及到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而這些欲望一旦得不到滿足之時,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沉重。心裏塞滿了煩惱,快樂自然也就消失了。

佛家有言“萬事皆由心生”,不要在內心無休止地糾纏煩惱,不要怨天尤人。拋棄煩惱,隨心生活。

人生總有坎坷挫折,它們是成功的先導,不要害怕麵對。當我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不悲觀失望,停滯不前,應當把它作為人生中一次曆練,把它看成是一種人生成長中的常態,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譜寫出自己的人生精彩。它能燃起我們的熱情,喚醒我們的潛力,使我們達到成功。有骨氣的人能將坎坷挫折變為前進的動力,如蚌殼那樣,將煩惱的沙礫化成珍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碰到挫折,不要畏懼、厭惡。從某方麵說,挫折對我們來說是一件曆練意誌的好事。唯有挫折與困境才能使一個人變得堅強,變得無敵。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隻有經曆失敗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當你戰勝失敗的那一刻,你會對成功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不斷地反省和修正能使你走出一個完美的人生。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經曆了失敗和挫折之後才取得了輝煌。

漫長的人生路,誰都會麵臨坎坷挫折,不會永遠一帆風順。被挫折曆練後的人總是更堅強、更成熟、更勇敢、更有力量。遭受坎坷挫折不但可以使人積累經驗,而且可以使人生得到不斷的升華。所以我們更應該正視它。沒有品嚐過坎坷挫折的人,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沒有經曆過坎坷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4. 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不要為別人而活

在網絡裏,有時你會看到發生各種“論”戰,為什麼會如此呢?有些時候是一些人因為忌妒心,想詆毀某人,另一方不甘示弱而引起。其實像遭到惡意汙蔑的事,慈悲為懷的禪師也曾遇到過,我們來看看禪師的做法。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他看禪師名望很高,一心想把禪師打敗,好有機會升到禪師的地位,可是他並不修行。

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汙蔑他。

一開始,禪師並不理會他。

可是那人沒完沒了,不依不饒。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那人看禪師如此睿智,明白自己修行不夠,也就不那麼妄為了。從此,他對禪師禮貌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