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人在這個社會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往,那麼怎樣才是智慧的相處之道呢?那就是兩個字——寬容。我們要學會寬容各種各樣的人,不但要寬容我們的親人朋友,而且還要寬容我們的冤家敵人。為了達成我們生命的高度,我們甚至要超越自己的內心,要無限地寬容下去。
1.各讓一步又如何
遇事爭執,往往是既讓別人不方便,同時也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能夠寬容別人,讓人一步,往往就是“退後一小步,前進一大步”,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彼此歡喜,海闊天空。
有一個紳士要過小木橋,他剛走了幾步便遇到了一個孕婦,於是紳士很禮貌地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等孕婦走過之後,紳士又走上橋,走到橋中央時,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紳士二話沒說,重新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
等樵夫過了橋後,紳士沒有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走完之後,才匆忙上了橋。這次紳士眼看就走到橋頭了,這時迎麵趕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這次,紳士沒有回頭了,而是摘下帽子,向農夫致敬道:“農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
沒有想到農夫把眼一瞪,說:“你沒看見我推車趕集嗎?”
話不投機,於是兩人爭吵起來。
正當兩人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河麵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牧師。
於是兩人不約而同地請牧師為他們評理。
牧師看了看農夫,問道:“你真的很著急嗎?”
農夫連忙答道:“我真的很急,我急著趕集呢,錯過了時間,我可能什麼也買不到了。”
於是牧師說道:“你既然急著趕集,為什麼不盡快給紳士讓路呢?你隻要退兩步,紳士便過去了。紳士一過,你不就可以早早過橋了嗎?”
農夫聽完之後,感覺慚愧萬分,隻好一言不發。
接著牧師便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麼要農夫給你讓路,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道:“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牧師反問道:“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你既然已經給那麼多人讓了路,不妨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
聽完牧師的話,紳士也漲得滿臉通紅。
生活中,如果與他人發生爭執、糾紛、磨擦,就不妨多一點的謙讓,多一點的理解,學會化幹戈為玉帛,這樣不僅能讓自己少一份煩惱,而且還能收獲幸福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和氣和珍貴的友情。
在很多時候,“忍讓”中的“讓”並不是一種無能和懦弱的表現,也不是低人一等的表現,而是一種大度的風格、一種高尚的情操,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摩擦、矛盾的粘合劑,也是使人們心靈獲得快樂的重要秘訣。
在現實的生活之中,很多人都會為了一點小事而互相謾罵,甚至會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如果他們彼此之間互退一步,就可以避免一場唇槍舌劍引發的“爭鬥”,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人們常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所以,為人處世要多些坦然和微笑,當你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與其與對方針鋒相對,不妨相視一笑,退一步或許就能夠海闊天空。隨心隨意,萬事不對他人苛求,才能讓心靈獲得快樂與平靜。
2.寬容別人,給自己留空間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當一個人有了過失,切勿立即發作,要懂得給自己留一點回旋的空間,否則會給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寺院中有一位很有修行的老禪師,夏天的一個傍晚,他在寺院中散步。當他走到寺院的牆角的時候,突然就看到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寺院中肯定有人違反寺規到山下的街上去溜達了。
見到此,老禪師並沒有生氣,隻是悄悄地將椅子移開,然後就盤腿坐在了放椅子的那個地方。一會兒,果真有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在黑暗中他就踩著老法師的肩膀跳進了院子中。當他雙腳著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踩的根本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見狀,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想著,這下完了,一定會被老禪師趕出寺院了。看上去小和尚一臉的尷尬和難過。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老禪師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心平氣和地對他說道:“夜深天涼了,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小和尚聽了十分感動,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違反寺規了。
在上述故事中,如果在老禪師發現小和尚違反寺規以後,先是生氣、憤怒,再對小和尚嚴加懲罰,將其趕出寺院,那麼,兩人的痛苦和惱煩自然少不了。而禪師則是以寬容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情,可以讓雙方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由此可見,寬容對於改善兩人的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