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侵犯準則的人就是你自己。假如你不讚成體罰而依然將它使用在孩子身上,那麼你將麵對侵犯了自己標準的不愉快事實;或者你希望謹慎的駕駛,但還是不小心地追撞了別人的車子;或是你認為說謊是不對的,而你還是發現自己對早先約好的晚餐爽約;或是你一直忘記要寫信給你的一位朋友。任何時候你侵犯到自己的準則時,就會感到內疚。
但是什麼時候你在侵犯到自己的準則時不會感到內疚?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內疚的重要性與功能屬性。如果你對即將侵犯或已經侵犯了準則的事實沒有警覺到,就表示你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信念缺乏回應。所以內疚的功能屬性是一種訊號,表示你需要去做某些事情以確定在未來不會再違背這些準則。
內疚衍生連鎖的第一步是確認你正感到內疚。帶著尊重與欣賞去承認你的內疚感是一種訊號,表示你已侵犯了一個人的準則,而且你需要去確定在未來不會再做這種事。
以一種好奇的感覺,評估你已侵犯的準則是否仍然值得維持。如果不值得維持,那麼你可以更新、取代、或廢棄它。
回想個人的經驗中,你曾遵循個人的準則來行動,當你累積了這些例子時,你對遵循個人準則行動的能力會感到恢複信心。
最後,想象在即將來臨的情況中遵循你的準則而行事,並嚴格測試你自己,對你的能力感到有信心。
有時候,感到內疚的事是一項不值得保持的準則。譬如,一個被教育成相信女人應該待在家裏的女人,可能對她渴望離家工作的事感到內疚。對四十出頭的她來說,她認為那個信念不再合適於現今的世界與她個人。事實上,她可能發現她不曾真的采納過這種信念,隻是好幾年來她一直試著以外在的行為去滿足它。
如果你認為這個準則是值得繼續保持的,那麼對違反了準則感到內疚是適合的。然而,如果你認為你的準則不值得繼續保持下去,那麼你需要去更新、取代、或廢棄這個準則。記住當你更新或取代一個準則時,你已創造出一個滿足需求的新準則,就像原先那個準則一樣。因此對新的準則繼續進行步驟四與步驟五是適當且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