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隻完整地擁有今天(1 / 3)

1871年春天,蒙特瑞綜合醫院的一個年輕的醫科學生對生活充滿了憂慮:如何通過期末考試?應該做些什麼事情?畢業要到什麼地方去?怎樣進行實踐?怎樣才能養家糊口?此時,他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句深深影響了他一生的話。

正是這句隻有21個英文單詞的話使1871年的這位年輕醫科學生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後來他創建了全球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客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國國王封為爵士。在他死後,記述他人生經曆的兩大卷書多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

1871年春天他看到的使他一生從憂慮中解脫出來的那句話就是湯姆斯·卡萊裏所寫的:“我們首要的是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而不要總看著虛無縹緲的遠方。”

42年之後,在一個開滿鬱金香的校園裏,一個溫暖的春日傍晚,威廉·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發表了講演。他對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即使像他這樣曾經在四所大學任教的教授、暢銷書作家,似乎應該有著“特殊的頭腦”,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他周圍親密朋友都知道他的智力——“非常普通”。

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認為原因是他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這是什麼意思呢?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乘一艘巨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發現船長站在駕駛艙裏按了一個按鈕,然後在機器一陣叮當作響的運轉之後,船就被分割成幾個彼此隔絕的部分——幾個獨立的防水隔艙。奧斯勒博士講道:

你們每一個人的機製都要比那條海輪神奇、精巧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遠得多。我想勸告大家的是,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航程,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這樣才能在航程中確保安全。

你至少要到駕駛艙去檢查艙門是否能正常工作,按下一個按鈕,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各個方麵,關上鐵門,隔斷過去,隔斷那些飄然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鈕,關上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孕育的明天。這樣,你就獲得了真正的安全,擁有了平靜安寧的今天-…切斷過去,讓逝去的昨天自動埋葬,讓那些傻子為逝去的昨天哭泣吧!明天的負擔加上昨天的負擔,必將成為今天最大的障礙。要把未來和過去一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拯救人類的時刻就在於今日。一個人為未來孤獨憂慮,隻能浪費精力,精神苦悶。把前後的船艙都隔斷吧,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裏。

奧斯勒博士是不是鼓吹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準備呢?不,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強調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傾盡智慧和熱情,把今天的工作做到完美。

奧斯勒爵士建議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吟誦下麵這句禱詞來迎接每一天:“我們今天所需要的食物,請在今天賜給我們吧1

請記住這句禱詞,僅僅要求今日的食物,並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陳腐食物,也沒有說:“噢,天哪,最近麥田裏很幹枯,我們可能又將遇到一次旱災。明年秋天我們吃什麼呢?”或者:“萬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上哪兒吃麵包去呢?”

這句禱詞隻告訴我們可以要求今天的食物,而且隻有今天的食物才是我們唯一可以吃到的。

從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窮鄉僻壤,那裏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在山頂上,他對聚集在他身邊的一群人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在各種場合被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幾十個字,卻經曆了幾個世紀一直流傳到今天:“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承擔就足夠了。”

許多人都聽不進耶穌的箴言:“不要為明天憂慮。”他們不相信這句完美的忠告,隻把它看成是故作神秘。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天早作打算,我得為我的家庭提供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養老之需,我一定得未雨綢繆,為將來周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