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後記(1 / 1)

這部詩集是我繼《心歌》後的第二部詩集。詩集中的一部分作品是近年來發表在各級報刊上的詩詞;一部分收錄的是我教學工作的體會,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參觀、假日旅遊的日記;另一部分是和老同學、詩友、書友、武友、親屬的酬唱。

第一部詩集《心歌》出版後,並沒有改變我寫詩歌的初衷。希望自己繼續徜徉在詩歌的世界裏,尋找一份自由的精神,純潔的人格,生活的情趣,一種純美的境界。然後將這種精神分享給熱心的讀者朋友,把自己經曆中的經驗、教訓、體會傳給後人,不求名利,隻求為人創造一種精神產品。

詩歌不隻屬於我,它屬於大眾,大眾有品讀和評價詩歌的權利。但我想,更多的讀者朋友是想在完美、寬廣的詩歌世界裏尋找一份心靈的慰藉。雖說詩人的自省能力是推動詩壇向前發展的最為主要的力量,但我認為沒有大眾的品讀、評價和參與就不會有詩歌的繁榮和發展。覺醒的草根詩人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在當今傳統道德文化缺失的情況下,他們試圖用詩歌這種簡單的方式進行著時代與傳統道德文化的對接。

我是一名業餘的寫詩人,在工作生活中偶有靈感就記錄下來,抽空加工成詩歌。因為我沒有參加過詩詞的係統學習,所以在文字上談不上精準,但在內容上絕對是飽蘸深情。詩的表達,離不開情感、形象或意境的凸現。在情感、形象或意境的凸現中,而情感應該是最首要的元素。我認為詩歌之美在於感情美,真實是感情美的第一要素;強烈是感情美的第二要素。在我的作品中,全部感情都是我真實思想的流露,感謝詩歌這一藝術形式讓我將情感表達出來!

我對詩歌的愛源於對祖國、對社會、對家鄉、對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種愛始終使我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而不是憤世嫉俗,對社會充滿抱怨,也不是失去了堅定的立場,一味地歌功頌德。我自認為自己在多年的創作中並沒有放棄詩人的道德操守,為弱者而泣,為強者而歌,鞭撻假醜惡,頌揚真善美。

我對詩歌的愛也源於對親人、對老師、對朋友的感恩。往事如煙,幾十年來經過的平凡事許多都忘了,但在關鍵時刻幫助過我的親友、老師、同學的形象卻常常出現在腦海,我總想把我對他們的思念寫出來。

我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得到張田先生、田萬福、鄧平、賈仲俠、柴龍發、李誌東、朱耀宏、趙鬆齡、楊中育、韓承存、王建築、李吉順、菊友等這些好朋友的幫助。許多詩詞就是我們鴻雁傳書的結晶。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原山西書協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西詩詞協會理事李慧英師姐工作很忙,在燈下用她特有的詩的語言,給我作序。令我吃驚是,她並未見到我設計的封麵,而她選的序文名字竟與封麵主題完全一致!詩人對一個寫詩者就能如此了解!

李恒中、田萬福先生幫我起書名,多次幫我修改書稿、校對。年青有為,文采飛揚的楊中育先生在百忙之中為詩集寫了跋《心中有團火》。德高望中的著名書法家張占義老師為詩集題寫了書名。對關注、支持和幫助此書出版的朋友,在此一並深表感謝!沒有朋友的幫助就沒有這本書的出版。

這部詩集大部分是我近幾年來的心路曆程和所到之處的感想,雖還不夠完美,但我是用心去做的,我的這些作品雖不能像一杯清香的茶,讓讀者品茗,但可以比做中條山純淨的泉水讓人“解渴”,像穿行於世的風,也許能夠吹開讀者的心,這樣我也就滿足了。

作者任高中數學教師,已過耳順,還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很忙,大部分詩詞作品都是燈下創作和修改的,難免有疏漏之誤,如有不妥之處,請讀者諒解並指正。

裴步高

2011年7月3日23時50分燈下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