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的挫裂,導致曹頓行為異常。由於自我認知的挫裂,使我經常處於“是為官承家”還是“離家出走”的矛盾之中。當我把我當成曹顆時,我也感到為官做輔的榮耀,雖然感覺無限責任和壓力,但是還是心有留戀。當我知道我其實就是曹頓的時候,我就感受到無限快樂,心裏十分向往過去普通人的自由。其實,我心裏也清楚的知道,自己雖然身在仕途,心卻在民間。兩個方麵都讓我難以割舍。這就是賈寶玉“都道是金玉良緣,俺隻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的行為挫裂的具體表現。到後來,我終於在這些挫裂之中,堅定了自我回歸,離家出走的決心。我終於知道,一個人要想“兼美”是不可能的,美中不足才是人間正道。要麼自己繼續為官,身處金玉良緣;那麼林黛玉就隻能死亡。要麼離家出走,重回木石前盟,薛寶釵就要孤苦。秦可卿的人物形象是康熙,是康熙象秦可卿把賈寶玉引人太虛幻境一樣把曹頓引人“邯鄲夢”;這兩者的關聯性,使秦可卿又成了曹頓“兼美”理想破滅的物象。做官與歸隱的“兼美”的道路必須死亡,這就是“秦可卿一兼美”的我的結論。秦可卿之死即是康熙之死的相,也是賈寶玉“金玉良言”與“木石前盟”之“兼美”之夢的終結的影,也是曹分裂型人格的外歸因。曹頓終於在這種分裂中走向歸離家出走,走向山林。當官的曹頓離家出走,隻能有一條中,由張道士、瑞珠、莫成一類人頂替主人假死潛逃。賈寶玉出家做道士隻能是假死出家,不可能是冠冕堂皇的“雪地別父”。
書中關於賈寶玉似癲如狂的種種悖逆表現,很多都是這種人格分裂的具象和表征。這些都是為了表達曹頓以曹顆之名存世的尷尬和自我認知分裂的現實表現。
鈺報道:是啊,我也曾經這樣的掙紮過。年輕時,意氣風發,曾經幻想著怎麼樣治世承家。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特別是在困難麵前也曾經想過早退休歸隱民間,過平民生活的願望。但是,終於難以取舍;渴望“兼美”,又難以做到。反而,“兼美”的選擇讓你到處碰壁,一事無成。“兼美”隻能在肝鬱脾虛之中死亡。渴望歸隱又沒有辦法做到。你也許看到現實中大量自殺的官員,也許就不會奇怪曹頓(賈寶玉)假死出家的原因了。先生所言曹頓的分裂型人格確實在書中明顯的看出來;在現實中我們也應該經常感受的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