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很多在民間都有著比主政官員更大的聲望,可在朝廷眼中依然都是賤役。
帝國政壇一直都有著一個明確的歧視鏈,凡事都分清濁,清為貴,濁為賤。
坐鎮中樞的為清,任職地方為濁,而中樞也還分有凡是動嘴的職位為清、凡是動腿動手的職位為濁;
而地方上,父母官為清,佐屬官為濁,官為清,吏為濁;
而吏之中,動嘴動筆與父母官等上級打交道的為清,動手動腳與百姓犯人打交道的為濁。
所以,那些收到秘書閣邀請函的吏員之中,有一大半都是濁中之濁,若是遇到矯情的清中之清的官員,大概都會掩著鼻走路了。
而現在,他們被秘書閣堂而皇之的邀請,參加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大朝覲,明眼的一看就明白,這是要搞大事啊!
若僅是如此,那還可以盛讚這是秦相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另一個變化就更加的“動人心扉”。
以往,道、州一級的一把手二把手,無論治政之時的成敗得失,大朝覲之時都必然有一席之地,而現在,這個鐵門檻消失了。
吏部評定帝國官員得失,有五個標準,優,良,中,庸,劣。
無論哪個層級的官員,凡是評定為“劣”的都會申斥甚至廢黜。
除此之外,越是高位的官員,朝廷的容許度就會越高。
比如,鎮、縣一級的主政者,履曆中沒有一次“優”、數次“良”的評定,想升官那是妄想。可若做到郡、府一級的長官,偶爾一兩個“良”,幾次“中”就算不錯了。
而等到州、道一級,評定為“良”、“優”的幾乎消失,那已是坐鎮一個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若在這一級都還是“良”、“優”之才,那就可稱國士,直入中樞沒懸念,所以,隻要能得一個“中”、“庸”的評定就行,熬熬資曆不定還能混到中樞來養老。
帝國數千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奇特的觀念,你在底層,你活躍,你冒尖,可以;
可你走到上層還這樣,又拿不出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才具,那就隻會招人反感。
越往上層,越是穩定,無過就是功!
可從這次秘書閣的邀請函中,透露出一個信號——規矩要改。
那些評定為“庸”的州、道一級首腦,是“屍位素餐”的典型代表,一年到頭啥正事也不幹,無過無功,無為而治的官員,沒有一個獲得大朝覲的邀請函。
評定為“中”的,雖然處理事情的水平不咋樣,但至少還是做了事的,雖然結果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壞,這才得到了參與大朝覲的邀請。
秘書閣、吏部已經放出了風聲,大朝覲之後,地方官員會做出很大的調整。
不難想見,今次獲得朝覲資格的都會變成政壇新貴,而那些屍位素餐的老腐之人,正在數著倒計時當官。
這真是場秋風掃落葉一般的政壇大清洗,這樣的局麵讓人驚悚。
而更讓人驚悚的是,從首相,到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各部首腦,似乎把這個問題當成了一件平常事對待。要知道,這樣的改變換在以往任何時候,都足以讓帝國朝堂數十年驚擾難安,哪有如此風輕雲淡就推行下去的道理!
而有些心向帝國的朝臣也有憂慮,以前帝國政壇維持的這種局麵固然有帝國政壇自身的老腐之氣影響,但也是向下列國展示出一個“無害”形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