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掩護部隊順利上岸,登陸采取奇襲行動。登陸地當天,第4艦隊將炮擊奉賢、柘林、金山衛、乍浦、海鹽等地點,同時還要求“若可能再在鎮海進行佯攻及炮擊”。同時為了便於陸軍的登陸以及以後的奇襲式前進,以第4艦隊所屬的航空部隊及根據情況調來的其他航空部隊協同第10軍作戰,要以陸軍渡過黃浦江以前為最重要時機。特別須把握登陸時的製空權及摧毀以後來自上海、蘇州、杭州方麵的中國軍隊集中救援隊企圖。有關細節要求須由第10軍司令官與第4艦隊司令長官協商。
航空協定中主要注意事項有幾點是陸海軍協同上的重點,即:
消滅華中方麵的敵空軍勢力,主要由海軍擔任。陸軍擔負為直接協助該方麵陸軍部隊作戰的一部分航空作戰。海軍飛機按照需要攻擊空中及陸地的敵人,對運送陸軍部隊的海上護衛及到達登陸地前後進行掩護。陸軍部隊登陸時及其作戰初期,海軍負責對陸軍部隊進行協助,空中作戰主要由海軍擔任,陸軍擔任其中一部分。兵力使用上:陸軍(上海方麵)偵察兩個中隊、戰鬥、輕轟、重轟各一個中隊。海軍(華中方麵)第一、第二聯合航空隊和第一、第二、第三航空戰隊。
而參謀本部起草的《第十軍作戰要領方案》的基本原則也以此方案為根據,即方針為“軍須與海軍協同在杭州灣北岸登陸,盡速推進到上海西南地區,同上海派遣軍一起消滅上海周圍的敵人”。
同時這份方案的作戰指導要領強調:
第一期的作戰目標是第十軍以第十八、第六師團配屬第五師團國崎支隊為第一線,在金山衛東西兩麵海岸進行敵前登陸,接著以第一一四師團和第一、第二後備步兵團及必要的軍直屬部隊登陸,迅速而且是急襲式地前進到黃浦江一線。第十八師團在金山衛東麵海岸登陸,以一部使之對著金山衛城東北側,主力要盡速前進到鬆江西南麵黃浦江一線。
第六師團配屬國崎支隊在金山衛城西麵海岸登陸,使國崎支隊麵對金山衛城西北側,以第六師團主力經金山,向鬆江西麵地區前進,切斷滬杭鐵路。第一一四師團則在第十八師團的後麵登陸,由其右側地區向閔江渡口附近前進,根據情況以精銳的一部或者主力向浦東地區前進,策應上海派遣軍的普通部隊作戰。第一、第二後備步兵團則緊跟第六師團,使其一團麵對乍浦鎮方麵,另一團擔任金山衛附近登陸地一帶警備。軍直屬部隊、山炮兵部隊、工兵部隊、架橋材料的主力等則分別增配於各個師團。
第二期作戰目標則是渡過黃浦江及向上海南麵、西麵前進。經過若幹整頓準備後,以一部從閔行方麵,以主力從鬆江西南方麵渡過黃浦江向上海南麵和西麵地區前進,與上海派遣軍合力消滅上海周圍的敵人。根據情況,以一部到浦東地區作戰。同時根據情況,以精銳的一部攻占乍浦鎮,確保登陸點。
此時根據飛行偵察,已經確定了在第10軍企圖登陸地杭州灣北岸、海鹽一線以東,部署有華夏國軍隊兩個師,並修築有乍浦要塞,金山衛城東西一帶的海岸也修築有堅固的既設陣地。金山衛城西的海岸大概有3道堅固的陣地,城東有1道堅固的陣地,故而參謀本部方麵判斷預料可以對登陸點增援的華夏國軍隊兵力為:浦東一個師、上海南市附近兩到三個師、鬆江一個師、嘉興一個師、杭州兩個師、寧波兩個師。根據戰情,參謀本部最終決定登陸地區被限定在金山衛城附近,盡管這是一段遠淺海灘,運送船隊的停泊地必須選在距離海岸三到四海裏的海麵上,而且海潮很大,潮水漲落相差甚大,登陸地日期和時間也會因此受到很大限製。
考慮到海上風浪大作的暴雨天氣登陸極為困難,另外,從登陸地到黃浦江之間的地區有很多小河,很少有道路,製訂計劃時必需的兵要地誌資料也不足。故而根據這些原因,第10軍製定了自己的作戰計劃,其要旨是不給中國軍隊以應付的時間,在登陸點附近不作整頓,便一舉向黃浦江北岸前進。
這也意味著,第10軍的作戰方案與之前的參謀本部方麵有著天壤之別。因為參謀本部是將渡過黃浦江作為第二期作戰,而第10軍這樣一來,則是作為第一期作戰實施。還有在第二期作戰中,參謀本部的意圖是使軍主力向上海南麵和西麵前進,而第10軍方麵則企圖進入蘇州河北麵,大規模地對華夏國軍隊的主力實施圍殲。由於意見不同,第10軍作戰主任參謀寺田雅雄中佐會同參謀本部作戰主任就這些不同點進行了磋商,最終第10軍的計劃得到了默認。這樣,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方麵已經完成了杭州灣登陸作戰的所有戰略準備工作,接下來的一切就要靠第10軍自己去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