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趣味動物(13)(2 / 2)

大馬哈魚的身形扁而長,吻部突出,嘴內長滿尖銳牙齒,是一種極為凶猛的食肉魚。它們主要生活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域。大馬哈魚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四年,可是隻要它們性成熟就會成群結隊地洄遊故鄉產卵。“大馬哈魚夫婦”在這裏孵化出了幼魚之後,便會因能量耗盡而死去。這時,小馬哈魚會離開它們的出生地,從黑龍江口出發,途中經過庫頁島、千島群島,再穿過鄂霍次克海,最終到達目的地——日本東北部的大洋,並就此定居下來。

4年的時間在不知不覺間流逝,隨著年齡的增長的大馬哈魚“思鄉之情”也越發濃重。因此,它們便結伴重返故鄉。在這個過程中,大馬哈魚的洄遊速度可以達到40千米/小時。也不知過了多久,大馬哈魚家族的這條“家規”都未曾改變過。

幾年過去了,大馬哈魚是怎麼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科學家為了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反複做了許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大馬哈魚擁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清晰地記住自己故鄉的土壤、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氣味,然後通過嗅覺慢慢尋覓這些氣味,從而找到回家的路。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在距離西雅圖灣24千米“Y”形的大河中,生活著一群大馬哈魚。科學家為了弄明白真相,在大馬哈魚洄遊的時候,在河中捕撈了一些大馬哈魚,用棉花球將一半的大馬哈魚的鼻子都堵上,並做上標記,然後將它們放入河中。結果不出科學家們所料,鼻孔塞有棉花的大馬哈魚因其鼻孔被堵住,從而迷失了方向,難以找到回家的路線;而鼻孔沒被堵的大馬哈魚都順利地回到了自己的故裏。

後來,也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大馬哈魚是靠鼻子尋找歸途的結論再一次得到了證實。

在地球這個神奇而美麗的星球上,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但它帶給我們優美景色的同時,也留給我們很多謎題。這些神秘的自然現象究竟告訴我們什麼隱藏的秘密?這些隱藏的秘密背後,究竟有著什麼人類還沒有發現的深隱的科學道理?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這樣的謎題終究會被人類一一破解。

箭魚撞軍艦是以卵擊石嗎

大家都知道以卵擊石的成語。這一成語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可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條箭魚撞擊一艘軍艦,奇怪的是,那條魚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反而那艘軍艦卻被擊沉了。箭魚撞軍艦算是以卵擊石嗎?如果是的話,哪個是卵,哪個又是石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艘名為“巴爾巴拉”號的英國輪船在大西洋執行任務時,突然有人在船的左舷發現了不明物體。刹那間,輪船上警笛大作,所有人都亂成一團,驚慌地朝甲板跑去。當時主舵手見狀,以為是敵方發射過來的魚雷,便拚命地轉舵以改變航向。人們從船舷看下去,發現一個橢圓形的黑色物體正以超快的速度向輪船衝過來,黑色物體背後還被掀起層層浪花。緊接著便聽到一聲巨響,隨即,輪船開始劇烈地晃動起來,船上所有的人都被眼前這一幕嚇呆了。可是令人們不解的是,輪船並沒有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爆炸,隻是船底被不明物體撞出了一個大窟窿,海水從窟窿裏大量地湧了進來。而就在這時那可怕的不明物體又突然改變了方向,朝另一個方向衝去。後來,船員們才弄清楚,原來那可怕的不明物體竟然是條巨大的箭魚。直到現在,那塊被箭魚擊穿的半米厚的船板依然陳列在英國的自然曆史博物館裏。

科學研究發現,一般箭魚體重都可以達到半噸,在它和物體發生撞擊的一瞬間,它的前進速度最高可以達到120千米/小時,這樣就可以形成巨大的攻擊力,非常驚人。

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美國也有一艘油輪在穿越大西洋時,發生了箭魚撞船事故,當時船上的人都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令他們驚呼不已。更令人吃驚的是還有報道稱有一艘英國軍艦竟然被一條箭魚擊沉。所以說,稱箭魚為“活魚雷”並不是毫無根據的。

也許會有人對箭魚的這一行為產生質疑,就是再龐大的物體和輪船這樣的龐然大物相撞,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可是箭魚在撞船時是怎樣避免自我傷害的呢?

要想找到答案,還得從箭魚的身體構造談起。箭魚的肌肉長得非常結實,而且脊椎間還長有一個軟骨懸墊,這個軟骨懸墊在箭魚和外物衝撞時,起到了避震器和緩衝器的作用。箭魚的“箭”的基部骨骼結構呈蜂窩狀,每個蜂窩孔都填充著油液,就像是一個多孔的衝擊消除器。箭魚的頭蓋骨結構也很緊密,與“箭”的基部形成一個整體。正是這一特殊構造,使得箭魚在撞船時能避免自我傷害。

箭魚擊沉軍艦的事故發生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箭魚在發生撞擊時,它的身體結構發生了很多力學變化,所以一些航天飛機的設計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從研究中得到不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