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在德國,因為學製還有一些適應的問題,有些人一等就會等上10年才能拿到博士 學位。”“哇!那要好久哦。”對於當時才20歲的我而言,10不就是我生命長度的一半嗎? 老師笑了笑:“你為什麼會覺得那很‘久’呢?”我說:“等拿到學位回來教書教或工作, 都已經三四十歲了呢!”老師說:“就算他不去德國,有一天,他還是會變成‘三四十歲’ ,不是嗎?”“是的。”我答道。“你想透了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了嗎?生命沒有過渡,不能 等待。在德國的那十年,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啊!”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那一段的談話對小馬影響很大,給他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生活哲學與價值觀。
前一陣子工作很忙,單位的年輕人問小馬:“老兄,你要忙到什麼時候呢?”
“我應該要忙到什麼時候?或者說到什麼時候我才不忙呢?”小馬反問。
“忙碌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重點應在於,我喜不喜歡這樣的‘忙碌’。如果我喜歡,我的 忙碌就應該持續下去,不是嗎?”他補充著。對他而言,忙碌不是生命的“過渡階段”,而 是他最珍貴的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人常會報怨:“工作太忙,等這陣子忙完後,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於是一個本屬於 生命的一部分的珍貴片段,就被定義成一種過渡與等待。“等著吧!挨著吧!我得咬著牙度 過這個過渡時期!”當這樣的想法浮現,我們的生命因此遺落了一部分。
“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我們要學會努力地讓自己喜歡每一個生命階 段,每一個生命過程,因為那些過程的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值得我們珍惜和擁有的最 寶貴的財富。
要蒲公英的乞丐: 在以色列,一位行為學家在年輕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動,施舍物有3種:400新謝克爾( 約合100美元)、一套西裝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施舍過程中,行為學家搞了一個統計,統 計結果是:近90%的乞丐要了400新謝克爾,近10%的乞丐要了西裝,隻有百分之零點幾的乞 丐要了蒲公英。
10年後,這位行為學家對當初參加施舍活動的乞丐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為:要新謝克 爾的乞丐,至今基本仍為乞丐;要西裝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藍領或白領;要蒲公英的乞丐, 全部成了富翁。針對令眾人迷惑的結果,行為學家作出了如下解釋是:
要新謝克爾的乞丐,在拿錢時,心裏想到的收獲,這種隻想收獲,不想付出的人,隻能永遠 是乞丐。
要西裝的乞丐,在拿西裝時,心中想到的是改變。他們認為,隻要改變一下自己,哪怕是稍 為改變一下自己的形象,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他們正是通過這種不斷的改變,使自己 由乞丐變成了藍領或白領。
要蒲公英的乞丐,在拿蒲公英時,心中想到的是機遇。他們知道,得到的這種蒲公英,不是 一般的蒲公英,它原產於地中海東部的沙漠中。它不是按季節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雨 ,它們一生一世都不會開花;但是,隻要有一場小雨,不論這場雨多麼小,也不論在什麼時 候落下,它們都會抓住這難得的機遇,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並在雨水蒸發幹之前,做完受 孕、結子、傳播等所有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也許窮人和沙漠裏的蒲公英一樣,發展自己的機會極少;但隻 要擁有蒲公英一樣的品格,在機會來臨之際,果斷地抓住,同樣會成為一個富裕和了不起的 人。
飛黃騰達的機會:
喬治50歲的時候就死了,死後他見到了上帝,他向上帝訴苦:“主啊,我在世上活了50年, 您連一次飛黃騰達的機會都沒有給我,因為沒機會,我平庸地度過了一生。”
上帝說:“是這樣的嗎?你認為哪些機會沒有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