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千世界篇(17)(3 / 3)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領引,才探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它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習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後,在它的西北又出現薦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於是人們把前者稱大雁塔,後者稱小雁塔。

西湖的由來

古時候,有一對恩愛夫妻,丈夫叫玉龍,憨厚真誠,勤勞勇敢;妻子叫彩鳳,聰穎賢惠,心靈手巧。玉龍每天去仙島山打獵砍柴,彩鳳則在家織布洗衣,小日子過得倒也愜意。

有一天,玉龍又像往常一樣去仙島山打獵,正好遇上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去人間搶美女,玉龍還沒來得及趕回家,一條天河已經擋住了他的去路,從此他們夫妻天各一方。每天,玉龍隻有站在仙島山山頂上,夫妻才能互相對望。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過去了。玉龍與彩鳳飽嚐著分離之苦,但他們依然彼此刻骨銘心地相愛著,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天上的山神。

一天,玉龍從山頂上下來,遇上一位銀發老翁。老翁站在一塊亮晶晶的大石頭上,對玉龍說:“隻要你能把這塊石頭磨成一粒明珠,你們夫妻就可以團圓了。”老人說完就不見了,玉龍聽後,馬上回家拿來工具,夜以繼日地磨起石頭來。人累瘦了,也變老了,但他磨石的恒心沒有改變,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嚴寒,都不能動搖他的信念。

終於有一天,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出現在他的麵前。玉龍欣喜若狂,捧起明珠向天河走去。忽然,一條五彩繽紛的彩橋鋪到了天河上,延伸到他的腳下,彩鳳就站在橋的另一端,他們終於團圓了。

這件事後來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立刻派天兵天將來搶奪這顆明珠。玉龍與彩鳳誓死保衛明珠,在爭奪的過程中,明珠不慎落下人間,掉到地上,變成了美麗的西湖。玉龍、彩鳳不願再次被天兵天將分開,於是在錢塘江邊玉龍變成了玉泉山,彩鳳變成鳳凰山,他們仍日夜守護在西湖的旁邊。至今,杭州流傳著古老的歌謠:“西湖明珠從天降,龍飛鳳舞到錢塘。”

黃鶴樓的由來

黃鶴樓地處武昌蛇山黃鵠磯上。古往今來,眾多文人誌士在此留下了豪放激越的詩篇。那麼,人們盡情吟詠的“黃鶴樓”因何得名?

有人認為“黃鶴”應當是“黃鵠”的誤傳,黃鶴樓應當正名為“黃鵠樓”。理由是自然界從來沒有發現過“黃鶴”,鶴的種類很多,全世界現存15種。在世界各國的鶴類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黃鶴”,而在江漢地區一般多見的是“灰鶴”;另外,武昌蛇山上有一地名叫“黃鵠磯”,上邊蓋的樓自然叫“黃鵠樓”,就如嶽陽樓地處嶽陽一樣。在我國古文中,鶴與鵠互為通用,於是由此演變而成“黃鶴樓”(黃鵠亦為天鵝)。

但大多數人認為,“黃鶴”就是神仙乘坐的仙鶴,凡世間沒有才增加了神秘色彩。古代帝王都以黃色為富貴尊嚴的象征。《寰宇記》中記載:三國時期,有一位姓費的仙人,經常“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自東漢以後,鶴與神仙相伴,成為仙鶴,號“蓬萊羽士”,身價百倍。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黃鶴樓依依惜別友人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流誦千古的詩篇,感情真實,寓意深刻,後來人們把永不再現的事物又引申為“杳如黃鶴”。

嶽陽樓的由來

嶽陽樓屹立於嶽陽古城之上,背靠嶽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而嶽陽樓是什麼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於唐,後毀於兵燹,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嶽陽樓。滕子京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範寫下了《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

可是,滕子京重修的嶽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毀於戰火,第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知府張德容對嶽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解放後,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複製更新。

武漢的由來

武漢市郊的黃陂有盤龍古城,據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一直到後來的周、秦、漢等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