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大千世界篇(11)(2 / 3)

羅馬人趕走塔克文後,魯齊被推選為共和國的第一任執政官。被逐出羅馬城的塔克文妄圖奪回失去的權力。他暗中聯絡和煽動一些貴族青年,企圖推翻共和國,但陰謀遭到了失敗。

審判叛亂者的地點設在羅馬的中心廣場,全羅馬城的人民都參加了這次審判。魯齊親自審判了參與叛亂的塔克文的兩個兒子,並判決用“法西斯”處死他們。另一個執政官的兩個外甥也遭到同樣的處置。

“經濟”一詞的由來

“經濟”這個詞最早譯者是孫中山先生。漢語中本來也有“經濟”兩字,比如,清末曾國藩撰“季子自命才高,與人意計時相左”一聯,左宗棠對以“藩臣一心為國,問伊經濟有何曾”。又如,20世紀初曾有“司馬文章,諸葛經濟”的對聯。上述二聯裏皆有“經濟”兩字,但其原意是“經世濟民”或“經世濟邦”的意思,它既不是一個專用名詞,也不是近代社會科學領域裏一門科學的專有術語。

清代末年,西學東來,才有economy一詞傳入中國。當時有人把這個詞譯為“富國策”或“富國養民策”,後來又有人根據“國計民生”而譯為“生計學”或“理財學”。孫中山先生認為以上譯名“皆不足以賅其義,唯有‘經濟’二字的意思似乎相當”。從此,economy一詞譯為“經濟”和“經濟學”為中國學者普遍采用。

“幹部”一詞的由來

幹部,是一個外來詞,它被許多國家采用,其含義是指在國家機關和公共團體中起骨幹作用的人員。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的黨章中,首次使用了“幹部”一詞。從此以後,在黨和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科學、文化等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中擔任一定公職的人員都稱為幹部。黨的十二大黨章明確指出:“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的公仆。”這是對我國幹部本質特征所作出的科學概括,也是區別於任何剝削階段官吏的根本標誌。

“院士”的由來

傳說在古希臘時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憑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雅典城從一場可能發生的大災難中解救出來。他死後葬在雅典城的西北郊,墓的四周環繞著大片橄欖林。人們把這處幽靜的林園稱作“阿卡德米”。公元前38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在阿卡德米講學,形成了柏拉圖學派,因此阿卡德米也被稱作柏拉圖學園。這個學園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公元529年,終因它推崇懷疑精神而被羅馬帝國取締了。

17世界中葉,法國成立了若幹稱作“阿卡德米”的研究機構,其中有1666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科學院。這個學院以法皇路易十四的名義招聘著名的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他們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科學院的建立和院士們的積極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法國科學事業的迅速發展,使法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科學中心。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籌備工作始於1946年。當時規定入選院士的資格有兩條:一是在專業上有特殊著作、發現或貢獻,二是主持學術機關在5年以上而成績卓著者。由中央研究院於1947年3月通告全國各大學、專門學會和研究機關,要他們分別按數理組(含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技術科學)、生物組(含生物學、農學、醫學、藥學、人類學、心理學)、人文組(社會科學)提名。當然,也可由評議員5人以上聯署提名。提名之後,由籌備委員會進行初篩,擬出402人名單,再由評議會審定105人為院士候選人,最後於1948年3月由評議會選舉。結果,有81人當選為院士。

“革命”一詞的由來

“革命”一詞出自《易經》,由孫中山先生確定為當時“反清興中”組織的名稱。此後,“革命”一詞成了一個極其深刻的政治術語,人們廣泛運用。

1894年2月,20多位華僑聚會夏威夷群島的檀香山一家銀行住寓,創立了救國團體“興中會”。經過半年多策劃,興中會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舉事前由於叛徒出賣,興中會骨幹成員被捕犧牲,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經香港到日本。在日本神戶上岸時,孫中山買了一張日文報紙,隻見一條醒目的新聞赫然映入眼簾:“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日……”

這條消息激起他澎湃的心潮。他感到稱“革命”比他用的“起事”、“發難”等更能反映他所探索的“振興中華”道路的誌向。“革命黨”的稱呼比“會黨”也更意義鮮明。他對同行的同誌說:“‘革命’兩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為‘革命黨’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