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宮探秘
1888年的冬天,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部高原上,兩個牧民正在趕著牛群行走,突然被眼前的一片懸崖擋住了去路。他們定睛一看,原來那懸崖竟然是層層疊疊的房子,最前麵還有一座巨大的“宮殿”呢。他們驚奇萬分,這麼“蠻荒的地方”怎麼會出現這樣多的房子呢?於是他們隨口稱這個地方為“懸崖宮”。
當然,發現“懸崖宮”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一批批冒險家到這裏探尋寶藏,許多珍貴文物遭到了破壞。1906年,美國國會被迫通過了保護懸崖遺址的法令,將其定名為“弗德台地國家公園”。1909年,最大的懸崖宮村落正式出土,1979年,這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這裏是遍布懸崖絕壁的台地,地麵上長著草,樹木稀疏,很適於放牧。“弗德”就是“綠色”的意思。16世紀末,西班牙占領墨西哥後,侵入科羅拉多高原,稱這裏的印第安人為“普韋布洛人”。普韋布洛是西班牙語“村、鎮”的意思。19世紀初,台地同科羅拉多州一同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在弗德台地發現的1300年前的“普韋布洛人”村落遺址,迄今已經達到300多個,麵積達到210.7平方千米。幾萬人聚居在這個台地上,各村落之間相對的獨立,又由於彼此近在咫尺,既能互助互濟,又可以共同對付強敵。每個村落就是一個家族的集體聚居地,外有土磚牆加以維護,內有多層成套住房和公共建築。多層房仿照印第安人的原始祖先懸崖穴居的樣式,逐層向上縮進,使整幢房屋好像呈鋸齒形的金字塔。下層房頂就成為上層的陽台。上下層之間有木梯,上層大部分房間與鄰室有側門相通,底層則是專供貯藏食物之用的,也就不開側門。在中心庭院有供集體使用的活動空地、祭祀房,地下還有兩個禮堂(地穴)。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關於美洲社會,僅僅知道這樣的情況:在中美出現過有瑪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在南美僅僅有印加文明,並且大多建立了農業王國。至於北美的印第安人基本上被看做不懂耕作、不會造房的野蠻部落。弗德台地的發現,改變了這種傳統的偏見。
1909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出土了台地上最大的村落遺址,俗稱梅薩維德“懸崖宮”。這座村落依傍崖壁而建,占地近1.4萬平方米,據估計當年施工周期達50年。村落的布局十分緊湊,有許多方形、圓形的高樓,其內共有150間民房、23間地穴祭祀房間。著名的雲杉大樓,也就是兩個牧民見到的“崖宮”,因樓板是由雲山板鋪成而得名。該樓是3層樓,長達203米,寬為84米,地麵有114間住房,地下還有8件祭祀房間,而其中最大的一間地穴祭祀房竟然有7間住房那麼大。雲杉樓的北邊有個“杯子房”,裏麵藏有430隻彩陶杯子、盆子、飯碗之類,這裏或許是祭器儲藏室。
村落的四周都是懸崖絕壁,天生自然,即使野獸都難以攀登。在壁麵有鑿出的一個個小洞,僅能容手指和腳趾插入進去。村民便是靠著這些小洞來攀爬崖宮,進出村落。顯然,這有對付外敵入侵的功用。村落周圍還陸續發掘出蓄水灌田的水渠、水塘,編織籃筐的作坊,精美的陶器、玉器、骨器等。總之,村落處處體現著普韋布洛人的智慧和文明。
那麼,普韋布洛人是以何為生?又是如何建造其懸崖宮的呢?
考古證明,早在公元初始時,西方稱為“編籃者”的北美印第安人就已經能編織籃筐,栽種玉米。這些人居住在洞穴或者土穴的圓形小屋裏,過著頻繁遷徙的生活。到了公元5~10世紀,這些“編籃者”居民製作陶器、種棉織布,還建造房屋。大約公元7世紀時,他們進入弗德台地,12世紀前後達到全盛期。在那裏,這些“編籃者”居民聚族而居,建築其規模宏大的“懸崖宮”聚落,使外族不敢輕易靠近和進犯。當時的“編籃者”居民尚處於母係社會,部落長是女性,婦女掌管著祭祀大權,把持家政,專司製陶工藝。男人則從事農耕狩獵、編織和保衛村寨等活動。此外當時集市貿易興起,已經實行物物交換了。
盡管西方殖民國家稱這些居民為“普韋布洛”,“編籃者”也被稱為“普韋布洛人”,但實際上他們有自己的族名:阿納薩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