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對星外傳奇的探秘(3)(2 / 3)

到1968年1月,發出這種波長3.7米的脈衝的射電源已發現了4個。根據觀測到的寬16毫米的脈衝,可以斷定天體的發射區尺度限定在3000千米以內。後來的精密測量表明,的確是由於該天體自轉而發出的脈衝信號。

1968年2月,休伊什教授觀測到的來自天體的周期性脈衝射電輻射,其周期短而且精確,僅為1.3373011秒。這一天體被天文學家形象地命名為“脈衝星”。

脈衝星的直徑隻有十幾千米,它繞軸自轉一周的時間隻需三四秒鍾甚至更短。它的磁場高達1萬億高斯以上,而地球磁極的磁場強度僅為0.7高斯。脈衝星的電子以無線電波的形式從它的兩個磁極逃逸出來,並帶出能量。脈衝星高速自轉時發出的無線電波束會很有規律地到達地球。

不久後,射電天文學家在蟹狀星雲中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它能在可見光的範圍內發出輻射,它的脈動特別快。這顆脈衝星以前被認為不過是一顆普通的恒星,隨著觀測儀器精確度的提高,有人發現它每秒鍾會閃爍30次,而且光的閃爍正好和射電輻射的時間相一致。

然而,脈衝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呢?它是否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呢?它收縮時是否發射出能量呢?一個天體如果不是一直發射能量,而是周期間歇性的,那麼,在不發射能量的時候,它一定會發生某種物理現象。它也許正繞著它自己的軸或圍繞著另一個天體運轉,並且每繞轉一周,就發射出一股能量。

早在1934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巴德和茲維基就在一篇論文上指出,超新星現象實際上是星體的一種粉碎性爆炸,這種爆炸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大量的外部物質被拋射向太空;另一方麵星體的中央部分坍縮,變為一顆恒星,因為它是由排列緊密的中子構成的,所以稱為“中子星”。

脈衝星被發現後,中子星又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科學家們分析認為,隻有白矮星或中子星能發出如此快速的脈衝信號。這樣小的天體應當會飛快地自轉,否則就不會產生上述的脈衝現象。而且,在這樣的天體上,表麵的某些點可能會使其中的電子通過。這樣,當中子星高速自轉時,電子就會從這些點逃逸出來,像一個旋轉噴頭噴出的水那樣噴射出來,從而產生射電脈衝波,或者它每旋轉一周,就會朝地球的方向噴射出一些電子,同時會逐漸失去能量。

至此,人們終於明白,天文學家曾經擔心永遠無法探測到的中子星就是脈衝星。

宇宙中相互殘殺的星星

一般人都知道,宇宙中星體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彼此接近的機會很少。但經過天文學家的觀測和研究,發現星球之間也存在彼此吞食、互相殘殺的現象。科學家們把這類星球稱為宇宙中的“殺星”。

前不久,美國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這種互相吞食的現象。主角是兩顆恒星,並且是一對雙星,都已進入衰亡期,均屬白矮星。這兩個星球體積很小,可質量要比太陽大得多。經觀測發現,這兩顆星體靠得很近,彼此圍繞著對方旋轉運動。其中一顆大的恒星,在不停地吞吃比它小的那一顆。大叵星把小恒星的外層物質剝下來吸到自己身上來,自己變得越來越胖,質量和體積不斷增大。而那顆被吞食的恒星,變得越來越小,最後隻剩下一個光禿禿的星核了。

不止是星球之間存在著彼此吞食的現象,星係之間也在互相吞食和殘殺。現在有一種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橢圓星係就是兩個旋渦扁平星係互相碰撞、混合、吞食而形成的。有人曾經用計算機做過模擬實驗:用兩組質點代表星係內的恒星,分布在兩個平麵裏,由於引力作用,星係內的恒星在一定的規律作用下相向而行,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

加拿大天文學家科門迪通過觀測還發現,某些巨大的橢圓形星係,其亮度分布異常,仿佛中心部位還有一個小核。他認為,這是一個質量較小的橢圓星係被巨橢圓星係吞食的結果。

但由於星係之間、天體之間距離都極為遙遠,碰撞和吞食的機會很少,所以,要想證實以上說法是不是成立,還需要一段時間。

探尋X行星

茫茫宇宙,浩瀚無垠,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過是滄海一粟。作為太陽係家族中的一分子,地球有其他8個兄弟行星,按距離太陽的遠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宣布冥王星為一顆矮行星,不再屬於太陽係九大行星之列)。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對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及地外環境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人類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早在進入文明曆史之前,人類就已經確定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存在,並對這5顆星體進行了長期的追蹤觀測,隻不過那時地球連同這5個星體的行星身份還未被知曉。16世紀時,一批學者用自己的鮮血甚至生命換來了真理的曙光,在他們的努力下,“地心說”不攻自破,使人們普遍接受了我們所處的星係是以太陽為中心,這個家族中有6個行星成員的科學理論。隨著科學的發展和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不斷修正著關於宇宙的理論體係。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1846年發現了海王星,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此時,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係的結構已趨於完美了,也就是說,太陽係中的行星隻有這9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