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科學家發現,在仙女座背景方向的溫度比天空其他方向的要高,那裏存在著巨大的未知質量。“失蹤”的物質哪裏去了呢?按照牛頓物理萬有引力定律,星係中越往外的行星繞該星係中心的轉動速度越慢。人陽係中的行星運轉正是這樣的。但已觀測列有許多星係,其外邊緣行星比中心附近行星繞轉得更快。這說明除提得見的足係或星係團外,還有大量暗物隱藏在其中,它們像暈一樣包圍著星係和星係團。那麼這些像暈一樣的東西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有人認為是X射線和星係際雲,但它們遠沒有估算的暗物質那麼多;也不是年老的恒星,如體積很小的中子星和白矮星,它們行將死亡時會拋出大量物質,但人類並未觀測到。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霍金認為有可能是黑洞。還有不少科學家認為是“中微子”。並提出了暗物質的“中微子”模型。但研究這個模型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按此模型隻有在超星係團周圍才有暈,但實際上在星係周圍也觀測到暈;而且中微子是否有質量,科學實驗也未最終確證。
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的“軸子”模型。按照這個模型,混沌伊始(宇宙爆炸後不久有一個混沌不分的時期),宇宙就如一壇重子和軸子混合交融的濃湯。後來重子由於輻射能量,慢慢地轉移到團塊中心去了,結果普通發光物質的核被冷子暈包圍,形成了星係似的天體。這個模型簡潔美妙,有人用計算機對這種模型進行了模擬演算,最終得到的宇宙演化圖像與我們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十分吻合。但這個模型畢竟是假想的產物,它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驗證。
從理論上說,冷暗物質粒子應該具有一種質量很重的中性穩定粒子,它不直接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但可以參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這種粒子肯定是超出標準模型的粒子,如果能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這種粒子,將是探討物質微觀世界結構和基本規律方麵的重大突破。目前中科院高能所參加了由意大利羅馬大學牽頭的意中DAMA合作組的冷暗物質粒子研究。為了避免各種信號幹擾,意大利國家格朗薩索實驗室建在一個高速公路穿過的山洞下,岩石厚度有1000米。中意科學家研製的100公斤碘化鈉晶體陣列安裝在意大利格朗薩索國家地下實驗室,經過8年的實驗,科學家們已經探測到這種物質粒子偶爾碰撞碘化鈉晶體中的原子核時發出的微弱光線,並獲得了這種信息的3個年調製變化周期,還據此推算出這種粒子的質量至少是質子的50倍。實驗的初步結果提供了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種重粒子,即冷暗物質粒子的初步證據。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粒子的存在將非常有力地支持膨脹宇宙論和超對稱粒子模型,困擾天文學家70多年的謎團就能澄清,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將會有突破性發展。但實驗中要確認冷暗物質的存在及特性,尚需進一步的觀測數據和可靠證據,我們期待著關於暗物質的一係列謎團早日揭開。
太陽末日
太陽是我們這個星係賴以生存的能量源泉。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的人類、動物和植物都無從生長,我們美麗的地球將會一片死寂。太陽,帶給人類溫暖和光明,從古至今都被視為至高無上的象征。太陽會有衰老死亡的一天嗎?它的未來將會如何?
宇宙中,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其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2000萬K,每秒都有6億多噸的氫聚變為氦,每4個氫原子核在這一過程中聚變為1個氦原子核,太陽也就因此向外輻射出能量。地球植物的生長和光合作用,煤、石油等礦藏的形成,大氣循環、海水蒸發、雲雨生成等等,均源於太陽的活動。10億年來,地球的溫度變化很小,不超過20℃。這是太陽穩定活動的證據,這也為生命的孕育、演化打下良好基礎。
太陽上的氫聚變反應至今為止已經曆了幾十億年,從不間斷。氫持續減少,氦不斷產生,太陽的未來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