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對科學的探秘(6)(2 / 2)

美國科學家為了驗證巴格達電池的真偽也進行了一係列的試驗。他們首先成功地從仿製的巴格達電池中獲得了半伏特電壓,並且用它連續工作了18天之久。他們使用了多種溶液,都是古代人類已經發現或者開始使用的,例如葡萄糖溶液、醋酸、硫酸銅等。參加試驗的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除了發電外,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還有什麼別的用途。

1938年,德國考古學家柯尼希在巴格達城郊又發掘出了遠古時代的一組電池,與兩年前不同,這次發現的古電池是銅外殼、銅芯,外殼是借助鋁和錫固定好的,直到今天人們還普遍采用這個方法。時至今日,人們仍然難以相信卡維尼格的推論,但是這之前發現於巴格達的古電池又該怎樣解釋呢?2000多年前的埃及人或巴格達人已經開始使用電池發電、鍍金,這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無怪乎人們對此采取審慎的態度了。要想弄清真偽,恐怕仍需要科學上的新發現。

古埃及的“木鳥模型”探秘

人們在埃及的一座4000多年前的古墓裏發現了一個與現代飛機極為相似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用古埃及盛產的小無花果樹木製成的,重約31.5克。發現之初,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飛機,便把它稱為“木鳥模型”。這個模型現在存放在開羅古博物館中,編號為“物種登記”第6347號,仔細想來,人類史上的第一架飛機直到1903年才出現,那麼,在4000多年以前的飛機模型從何而來呢?

1969年,考古學家卡裏爾經仔細分析和研究,斷定這是飛機模型,而絕不是“鳥”的模型。因為埃及古墓裏飛鳥模型具備現代飛機的特點:有一個平臥的機體,一對平展的翅膀,尾部還有垂直的尾翼。

卡裏爾博士組織了大量專家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弄清這架飛機模型的本來麵目。專家們認為,這個模型具備了現代飛機的基本特點:機身長5.6英寸,兩翼平展跨度7.2英寸,嘴尖長1.3英寸,機尾垂直,尾翼上有一個類似現代飛機尾部平衡器的裝置。尾翼的外形設計完全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其特點使機身有巨大的上升力。機內各部件的比例也經過了精確的計算,設計得非常精確。後來,在埃及其他一些地方,人們又陸續找到14架這樣的飛機模型。古埃及人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嗎?

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人們發現了一些與之類似的奇妙飛機模型。還有更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在哥倫比亞,人們在地下約530米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個古代飛機模型,這個黃金做的家夥竟然跟美國的B-52轟炸機十分相似。

這所有的一切應該如何解釋?埃及的飛機模型與南美的飛機模型之間有什麼內在聯係?據考古發現,4000多年前人類的技術根本無法製造飛機,那麼這些精確的飛機模型又是誰設計的?人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隻有寄希望於外星人。究竟事實的真相如何,還待於進一步的研究確定。

古印度人製造宇宙飛船探秘

在人們的印象中,高速飛行器械肯定是現代人的發明。但是,考古學家的發現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因為,考古發現,古人不但能夠造飛行器械,還能造宇宙飛船。

近年來,人們竟然根據印度古文獻仿造出了飛行速度達5.7萬公裏/小時的飛船。當然,從現代科技的角度去看,也許這是小事一樁。這份文獻是從一座倒塌的史前時代的廟宇地下室中發現的,這份資料以古代梵文木簡寫成。而這種飛船就是鼎鼎大名的“戰神之車”。

這份資料詳細記載了“戰神之車”飛船的驅動方式、構造、製造飛船的原料乃至飛行員的訓練與服裝等眾多細節,篇幅達6000行之多。據記載,“戰神之車”的飛行速度如換算成現代計算單位應為每小時5.7萬公裏。

這就是說,當人類發明了火車、飛機、飛船並為自己的發明所陶醉的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些看來非常現代化的工具在幾千年前就可能已經存在了,這真讓科學家們尷尬。

說起“戰神之車”,還要從印度南部古城甘吉布勒姆的424座神廟說起。這些神廟據說最多時曾達到1000座,因而“寺廟之城”就成為這座城市的當之無愧的稱號。在這些神廟中,除了濕婆、毗濕奴、黑天、羅摩等眾多古印度的神靈雕像外,還有一種飛船的雕塑。這種被雕成不同樣式的飛船上麵刻有眾多神話人物,但“戰神之車”卻是它們共同的名稱。據說這些飛船就是這些神話人物乘坐的坐騎。

研究者們發現,“戰神之車”是一種多重結構的飛船,絕緣裝置、電子裝置、抽氣裝置、螺旋翼、避雷針以及噴焰式發動機都裝備在了飛機上。文獻中多次指明飛船呈金字塔形,頂端覆蓋著透明的蓋子。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飛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