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在整個20世紀確實一直在變暖,但氣候變暖是不是因為“溫室效應”呢?會不會持續變暖呢?對此,眾說紛紜。
有些科學家認為20世紀氣候變暖是“小冰期”氣溫回升的延續,是自然演變的結果,跟“溫室效應”無關。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中,氣候始終在變化,並且是以不同尺度和周期冷暖交替變化的,也就是說,20世紀氣候變暖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人們不必恐慌,到了一定的時期氣溫自然會變冷。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第四紀也就是距今25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多個不同尺度的冷暖變化。周期越長,氣溫變幅也越大。周期為10萬年左右的冰期,氣溫變化了10℃;周期為2萬年的,氣溫僅變化了5℃。在近1萬年中,這個規律依然在起作用:10年尺度氣候變化的變幅是0.3℃~0.5℃;100年尺度氣候變化的變幅為1℃~1.5℃;1000年尺度氣候變化的變幅為2℃~3℃。
但還有些人反對以上觀點,他們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溫室效應”,而人類是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的工業製造業以及日益增多的汽車等,導致燃燒礦物燃料越來越多,人類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大增加。加上綠色植物尤其是森林遭到了極大破壞,無法大量吸收人類排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大增加,阻礙了大氣和地麵的熱交換,引發“溫室效應”。大量的二氧化碳既能吸收熱量,又阻止了地球散熱,地球熱交換因此失去了平衡,導致全球氣溫不斷升高。一個權威性的政府組織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進行了大量詳盡的研究,他們明確指出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IPCC的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收集了大量的技術發展預測、人口增長預測、經濟增長預測等相關資料,再根據對未來100年裏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數量的35種估計值,做出了7種不同模型來預測全球氣候,最終的結論是氣溫在未來100年可能增加1.4℃~5.8℃。如果這種預測變成現實,地球將會發生一場大災難。農業將遭到毀滅性打擊;海平麵將上升,淹沒更多陸地,並導致淡水危機;各種自然災害將輪番發生,生態平衡將遭到破壞。據英國《觀察家報》2004年1月11日報道,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1/4的陸地動植物、即100多萬個物種將在未來50年之內滅絕,這必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為此,英國多位著名氣候專家在劍橋大學召開會議,商討防止地球繼續變暖的辦法。
盡管“溫室效應”論十分盛行,但也有不同的聲音。不少科學家認為目前地球正朝低溫濕潤化方向發展。他們認為,盡管20世紀的氣溫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氣溫曲線變化並非完全一致,20世紀的40~80年代,有過降溫的過程。這種看法也不無道理,他們從兩個方麵提出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首先,他們認為,氣候變化受地球自身反饋機製的影響。一方麵,由於大氣與海水間存在著熱交換,氣溫升高時,熱交換增強,海水吸收熱量升溫後,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會增加。不僅如此,氣溫的升高還會增加地球上的生物總量,寒冷地帶由於變熱,生長在那裏的植物生長期變長,植物帶也在高溫的作用下移向高緯度的地方,二氧化碳被森林吸收後,要經過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到大氣層。另一方麵,由於空氣極度濕潤,植物殘體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充分分解,以泥炭的形式儲存到地殼,這正是碳元素從生物圈到地圈的轉化過程。
其次,氣溫上升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氣溫升高導致蒸發加劇,大氣含水量增加,形成一些雲,大量的太陽輻射會被這些雲反射、散射掉,從而緩解氣溫的上升。
氣象係統是十分複雜的,無論地球變暖是否是因為“溫室效應”,我們都應該加以關注。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弄明白地球變暖的來龍去脈,從而改善環境,造福人類。
厄爾尼諾現象探秘
近些年,每當人們討論氣候和自然災害的時候,往往會提到這樣一個名詞:厄爾尼諾。在各種媒體上,它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在人們眼裏,厄爾尼諾顯然已成了“災星”的代名詞。
厄爾尼諾是南美洲秘魯漁民最早對影響當地魚流的秘魯近海暖洋流的通俗叫法,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嬰”的意思,指的是聖誕節前後發生在南美洲的秘魯和厄爾尼諾附近,即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厄爾尼諾現象不僅擾亂秘魯漁民的正常漁業生產,引起當地氣候反常,而且在厄爾尼諾現象強烈的年份,還會給全球氣候帶來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異常,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據記載,從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並持續至今的一次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