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對科學的探秘(2)(2 / 3)

研究地球物質成分和內部構造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其實是從地球內部擠壓出來的,地球表麵原本是沒有水的。水最早是從星雲物質中帶來的,在地球形成時,通過地球的演化,後來不斷從地球深處釋放出來。幾乎在每次火山噴發時總會噴出大量氣體,水蒸氣要占到75%以上。地下深處的岩漿中有水分,即使是由岩漿凝固結晶而成的火成岩,水也以結晶水的形式存在其中。

但是,隨著人們對火山現象研究的深入,上述觀點被推翻。人們發現同火山活動有關的水,是地球現有水循環的一部分,並不是什麼從深部釋放出來的“新生水”。

科學家克萊因分析了世界各火山活動區與火山有關的熱水中的氚,證明它們與當地的地麵水是相同的,從而確認它們是滲入地下的地麵水,在火山熱力的作用下重新變為水蒸氣上升。

後來,科學家根據對某些地區火山熱力所導致的氚進行分析,發現人工爆炸能夠導致氚含量的升高,這就進一步說明其實是新近滲入地下的雨水變成了火山熱水。這些研究成果使那些主張地球水來自“娘胎”的研究者修正了對火山水的看法。

水的來源並無定論,美國衣阿華大學的弗蘭克等科學家還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理論:太空中由冰組成的彗星才是地球上水的來源。

原來,科學家發現,大氣中水蒸氣分子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會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向外飄揚,當它到達80~100千米氣體稀薄的高熱層中時,氫原子的運動速度會超過宇宙速度,能擺脫地球引力離開大氣層從而進入太空。這樣一來,地球表麵的水就流失到了太空。人們經過計算發現,飛離地球表麵的水量差不多等同於進入地球表麵的水量。可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似乎不符合這種說法,那就是地質學家發現,2萬年來,世界海洋的水位漲高了大約100米。地球表麵水麵為什麼不斷增高呢?這至今還是個謎。

自1918年以來,弗蘭克等人通過對從人造衛星發回的幾千幅地球大氣紫外輻射圖像仔細研究,發現總有一些小黑斑出現在圓盤形狀的地球圖像上。每個小黑斑麵積約有2000平方千米,大約存在2~3分鍾。經過仔細研究和檢測分析後,弗蘭克等人發現這些黑斑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撞進地球大氣層,融化成水蒸氣造成的。這些小彗星頻繁地墜入大氣層,每5分鍾大約有20顆平均直徑為10米的這種冰球進入大氣層,每顆融化後能變成100噸左右的水,地球因此每年可增加約10億噸水。地球從形成到今天,大約有46.5億年的曆史,照此計算,這種冰球一共為地球提供了460億噸水,比現在地球水體總量還多。

關於地球水的來源有許多各不相同的認識,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於科學家們收集更多的客觀證據,以揭開這個謎。

巨雹形成探秘

從春末到夏季,是冰雹經常出現的季節。但是按常理來說,隻有在冬天那種寒冷的天氣裏才會結冰,可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天也能形成冰?這實在令人費解。

中國麵積遼闊,各地的氣候條件各具特點,有些地方就常常發生冰雹災害。冰雹的分布有這樣一個特點:西部多,東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冰雹在中國東南部地區很少見,常常幾年、幾十年也遇不到一次;而青藏高原則是冰雹常光顧的地區,局部地區每年下冰雹的次數超過20次,個別年份達50次以上。唐古拉山的黑河一帶是中國冰雹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下冰雹34次之多。

世界上冰雹最多的地方則是肯尼亞的克裏省和南蒂地區,那裏一年365天中有130天左右下冰雹。

1928年7月6日,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博達,下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冰雹,冰雹堆積有3~4.6米高,其中最大的一個冰雹周長431.8毫米,重680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的冰雹塊。

1968年3月,在印度比哈爾邦降下的冰雹中,有一塊重1000克,一頭小牛被當場砸死。這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嚴重的冰雹災害,十分罕見。

那冰雹是怎麼產生的呢?它為什麼會在夏天出現呢?

原來,在夏天,大量水汽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急劇上升,到高空遇冷迅速凝結成小冰晶往下落,一路上碰上小水滴,摻和在一起變成雪珠。雪珠在下降過程中被新的不斷上升的熱氣流帶回高空。就這樣,雪珠在雲層內上下翻滾,裹上了層層冰外衣,越變越大,也越來越重,終於從空中落下,成為冰雹。冰雹小如黃豆,大如雞蛋,最大的像磚塊那麼大。冰雹形狀並不規則,多數呈球狀,有時呈塊狀或圓錐狀。冰雹內部構造很不均勻,中間有一個核,叫雹核,主要是由霰粒或軟雹構成,也有由大水滴凍結而成透明冰核的。雹核的外麵交替地包裹著幾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層,有的冰雹多達十幾層甚至30層,在冰層中還夾雜著大小不同的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