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探秘
氧是構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以氣體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合成物——氧氣是地球上大多數生命進行各種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之一。不過,也有人擔心氧氣會被耗盡,那麼,這種擔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憂天”那樣毫無根據呢?
在空氣中氧氣占21%,我們和其他生物呼吸空氣中的氧,釋放出二氧化碳,即體內廢氣。一個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約需吸入500升的氧氣,呼出約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類外大部分其他生物同樣也吸收氧而釋放二氧化碳。通常,大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變的。一般二氧化碳含量為百萬分之三,但是生產的發展使煤、石油、天然氣等含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報告統計,100年前全世界每年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僅為9600萬噸,而目前則達到50億噸,預計在最近10年將遞增到80億噸,增長速度驚人。
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擔心了。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凱爾文曾指出: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這種情況十分讓人擔心。地球上的氧氣500年後將全部被消耗光,隻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後果是地球的“溫室效應”。同時,它還使地球的溫度上升,冰川融化。據科學家預測,如果南極大陸的冰川因高溫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則可使美國的摩天大樓淹沒20層,並淹沒掉荷蘭等一些地勢較低的國家,使它們不複存在。那時的陸地麵積很可能隻占地表麵積的5%~10%。在更為狹小的陸地上將生存全世界60億~70億的人口,人類恐怕也會逐漸滅絕。
那些和凱爾文一樣擔心氧氣將會被耗盡的人們,隻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麵。事實上,除了綠色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鈣會變成酸式碳酸鈣,這種形式的碳酸鈣可以溶解在水中。據分析,每年由於岩石風化耗掉大約40億~70億噸二氧化碳,這些風化的岩石隨著江河流入大海,它再與石灰化合並重新形成石灰石,並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入海底。
當然不必擔心氧氣會被耗盡的主要理由是,地球上生長著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綠色植物。世界上大量的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排出氧氣。據科學家們實驗分析,三棵大桉樹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個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樂觀地認為,地球不會變成二氧化碳的世界,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會略有增加。各國科學家積極探索一些新途徑,希望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盡可能將其再生利用,但是卻沒有更好的方法增加氧氣的生成。專家們認為,減少森林麵積的流失、保護綠色植物就是人類最好的保護氧氣的方法。這些大量的綠色植物生產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氣被消耗殆盡的話,將會出現多麼恐怖的場景。而地球上的氧氣是否真的會耗盡,則取決於人類的努力程度。如果人類不加克製地亂砍亂伐林木,破壞生態平衡,勢必會造成氧氣生成機製的阻礙,那麼我們真的可能會在某一天麵臨缺乏氧氣的危機。反之,若人類能未雨綢繆,盡早地采取相應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氧氣被耗盡的窘境。一切都取決於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
大陸漂移探秘
在世界地圖被繪製出來之前,幾乎沒有人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星球的海陸分布狀況產生過疑問,人們對大陸形狀的興趣產生於第一張世界地圖產生之後。在對現有海陸分布情況做出解釋的各種學說中,“大陸漂移說”影響最大,也最具爭議。那麼,“大陸漂移說”到底成不成立呢?
麥卡托是一名荷蘭學者,他於16世紀末結合人類長期積累的地理資料,依據地理大發現,繪製出人類第一張世界地圖。由此,人們對地球表麵的基本地理狀況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許多人還因此對大陸狀況產生了興趣。科學家在19世紀末發現了一種蚯蚓,叫做“正蚯蚓”,它在歐亞大陸與美洲東海岸廣泛分布,但在美洲西部卻沒有。這顯然說明,正蚯蚓很可能是從大西洋彼岸的歐亞大陸“遷徙”到了美洲東海岸。這一發現令當時的許多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魏格納是一名德國氣象學家,1910年,30歲的他曾因病住院。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出神,床對麵牆上有一幅世界地圖。突然他從地圖上獲得了某種靈感,發覺大西洋兩岸的輪廓非常吻合,他還發現非洲一邊的海岸線與南美洲一邊的海岸線看上去就像一張被撕成兩半的報紙,凹凸相對。他認為美洲與非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但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並沒有深究。